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己拿着     
体育课上,老师教学生体操。一个学生问:"老师,做踢腿动作时,我的两只手放在哪儿好?"体育老师头也不回地回答:"自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高度概括地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单靠老师传授的知识,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黄胜 《中小学电教》2010,(10):73-73
<正>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种种弊端,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么教",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学生一切围着老师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一切都得服从于老师,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取得真正的主  相似文献   

4.
<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经过70载苦心研究所得,对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将当代学生培养为具有一定知识能力以及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学生。教学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以前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为主导,学生只有听老师的话就行,新课标的要求当代学生需要具有学习自主性,使得学生体会真正的学习意义。很多老师以及专家对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产生疑问。不仅是家长对这样的观点不理解,甚至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师也不明白,教不就是为了教会吗,不应该是言传身教吗?"教为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教学上教知识重要,教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我们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该如何做呢?其实从最简单做起,就是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老师要多"问",不断地问,彻底地问,以"问"来贯穿整个教学,通过老师的"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问答,从而诱发学生模仿问、学会问、知道问,再进而能够自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但老师的"问"不能随便地问,应该在备课中先认真精心设计好,应该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正>●"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VS到哪里去找"神"一样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知是哪位口号专家炮制出来的,让人一下子想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式的豪言壮语。细一想,有点道理,实际上,毫无哲理。每当一种思潮袭来的时候,总要批量生产那种一厢情愿的口号,不怕你不说话,就怕你不惊世骇俗。当创新颠覆常识的时候,新笑话也就来了。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课堂以老师传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模式,其弊端是高压的满堂灌,老师滔滔不绝地演讲,学生却昏昏欲睡不知所谓。学生被剥夺了主动性,只能被动"填鸭";老师教得吃力,一节课自弹自唱,声嘶力竭。学生不爱听课,老师怕上课,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语文"便成为了"既耗心神又难见长进"的学科。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时间锤炼浸润,潜移默化的学科,如何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新理念的指导下,走出"多教少学"、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数学课堂大部分授课方式都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上,老师无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很容易开小差,不注意思考。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学习。一、师生双边"互动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主要场所还是在课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方法,也就是不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是  相似文献   

10.
一、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练"、"我讲你听"的状态,学生完全任由老师摆布,受老师灌输。学生的技术技能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93):93-94
译林版三年级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六年,但有的老师仍然忽视学情,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不进行前后联系,深挖教材,拓展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限制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本文旨在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整体剖析三年级上册教材,帮助老师启发性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发展性地教,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  相似文献   

12.
正一、高效阅读的先决条件:转变理念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传统课过于强化老师的权威角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背着手认真地听,或将标准答案工整地抄下来,教学目标就是"老师讲的重点都要记下来"。显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变成了从属地位。高效阅读回归了"教"与"学"的正确关系,"教"是课堂的灵魂,"学"是课堂的具体活动。洋思中学这样比喻老师在课  相似文献   

13.
以往古诗词复习的方法不外乎背诵、默写和诗句填空练习等,学生机械地记,被动地默写,兴趣不高,正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一、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传统的复习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练习为主。但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词复习中却行不通。因为很多诗词学生虽然会背,但不一定理解,单靠机械记忆,效果不佳。如果要一首首重新分析、讲解,那必将费时费力,时间也不允许。如何加强复习的  相似文献   

14.
凡教过语文的老师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老师一面批改学生的作文,一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学生不会选材,要么没有新意,要么没趣味不值得一"笑",要么太平淡不值得"感动"。于是往往大笔一挥:选材不好!结果学生的作文成绩平平,甚至对本来感兴趣的作文题目也觉得索然无味。  相似文献   

15.
同事曾经说过,老师最大的幸福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们教的是一些什么学生,讲了多少遍还是一头雾水。听了他的一席话,我暗暗称是。手里没有好学生,教起书来真是痛苦啊。总结得还真精辟!看到《得天下"差生"而教之》这篇文章,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文中介绍的王老师抢着教差班,并且以为:得天下"差生"而教之,不亦乐乎。王老师在学生的考卷上留下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当孩子没上轨道时,老师写到:"×。×同学,实在对不起你,看来,你仍然对不会最小公倍数,不要担心,我会好好教会你的。"看到了这一句话,王老师的形象立刻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和蔼,耐心,善解人意。学生没学好,我们一般会说,你是怎么学的?从来不会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合适学生,或者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达不到,一  相似文献   

16.
<正>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引导下独立地、自主地去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且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方式与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打造自由呼吸的课堂。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7.
正"正人者,须先正己,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当教师要求学生诚信做人的时候,是否也省察过自己呢?很多老师习惯于抽象地讨论诚信,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在诚信地生活。一些老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而非与自己平等的人,进而容易打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幌子,对学生进行"善意地欺骗",并轻许从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此种教育行为被称作"工具性说谎",即教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现在的"教"就是为了学生今后自己的"学"。那么,怎样才能由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呢?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重视完成认知目标、情感意志、态度观念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体",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有"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立"起来,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20.
吴老师的"难得糊涂",巧妙地转换了师生角色,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吴老师的"挑拨离间",激发了学生的斗智,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堂之上,真正实现了虽师勿师、不取亦取的最佳教学效果。曾多次聆听吴正宪老师的观摩课。吴老师那和蔼可亲的教态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生动幽默的儿童语言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更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吴老师讲完课后,一名学生紧紧地拉住吴老师的衣角不放,几近哀求地说:"吴老师,您还上课吗?如果不上课,中午就上我们家吃饭吧!"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