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西三条 阜成门内宫门口原西三条胡同21号(现改为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在北京定居时最后住过的一个地方。现在,它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在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多次前往采访。 据故居管理人员介绍,1924年5月,鲁迅从砖塔胡同搬到这里,一直住到1926年8月离开北京南下。在这之前,鲁迅的  相似文献   

2.
1924年5月25日早晨.鲁迅携朱安迁居西三条.不久后,又把老母接来同住。他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1929年、1932年两次回京探亲时也住在这里。虽然居住的时间不算很长.但这是鲁迅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购置的房产.也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3.
<正>张学良于1901年6月出生在台安县,并在此度过童年。旧居现存草房四间,并有当年的水井和大枣树等。1990年6月4日,台安县人民政府将旧居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起了张学良将军出生地纪念馆,共设三个展室:第一展室是张学良亲属、旧部及县内外各界人士的题词;第二、三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06,(2):125-125
孙伏园(1894~1966年)是鲁迅的学生和朋友。曾主编北京《晨报》副刊,发表鲁迅的《阿Q正传》。1924年与鲁迅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与鲁迅有多年的编、著往来,过从甚密,著有《鲁迅先生二三事》。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孙伏园十分悲痛,以鲁迅著译作品及所主编的刊物名称撰成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寄托哀思。孙伏园写挽联  相似文献   

5.
正【前记】赵延年,1924年出生,浙江湖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版画家。他于1939年开始版画创作。从艺七十多年来,创作木刻作品八百多幅,培养了几代版画新人。他从1956年开始,创作以鲁迅形象及作品为题材的木刻,仅鲁迅小说的插图,就刻制了一百五十馀幅。曾先后荣获中国版画界最高荣誉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和"有突出贡献老文艺家金质奖章"。  相似文献   

6.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7.
徐枕亚(1889~1937),江苏常熟人,名觉.1912年,一部<玉梨魂>红透半边天,甚至"红"出国界,热至东南亚.1924:年拍成电影,1926年改编成话剧.鲁迅母亲亦甚爱<玉梨魂>.……  相似文献   

8.
1924年2月21日,鲁迅的《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京报副刊》发表,其中"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等说法[1]12颇受争议,进而引发了一场论战,各种观点的论争文章达60篇之多[2],学界称之为"青年必读书事件"。对此,鲁迅1925年12月31日在《华盖  相似文献   

9.
倪昌立 《新闻世界》2013,(7):228-229
【摘要】《语丝》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17日,鲁迅和主编周作人是《语丝》周刊的核心人物,该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小品文,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周作人的编辑思想、《语丝》周刊的文风、鲁迅的杂文等,分析《语丝》周刊的办刊思想。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1924年、1925年的日记中,曾8次提到一个叫作王捷三的人的名字。北平解放前以中共代表身份参与与傅作义代表谈判的地下党员、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市及卫生部领导的崔月犁同志,在其回忆北平和平解放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王捷三。  相似文献   

11.
贺敬之     
《出版参考》2010,(1):M0002-M0002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白山黑水永存陈云业绩,沈水之畔旧居仍育新人.陈云旧居,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桂林街89-3号.陈云曾于1948年11月2日至1949年5月在此居住.2004年,其旧居列入辽宁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4.
浮山随笔徐宏力著,青岛出版社,2008徐宏力将自己散文的体式定格为"随笔"。鲁迅早在1924—1925年间翻译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出了象牙之塔》时,便将Essay译为"随笔",照这位日本文艺批评家的解说,这乃是一种好友之间"随随便便""任心闲话"的文体。稍晚于鲁迅,胡梦华于1926年发表了  相似文献   

15.
《题辞》,是鲁迅将《野草》由单篇收集成书时写的一篇序文。然而,它摈弃了一般序跋的套话和程式,本身即成为一章蕴涵深广、文字精美的散文诗名篇。《题辞》写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人民的血雨腥风的暗夜。从1924年9月15日《野草》之首篇《秋夜》的写作,到这篇《题辞》完成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面对中国  相似文献   

16.
祁建 《兰台内外》2008,(3):60-60
1924年春,杨荫榆开始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杨荫榆之出名,源自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在文中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杨荫榆形,象:专制独裁,行为可憎,面目狰狞,十足一个反动军阀的帮凶、封建余孽的化身。但杨荫榆一生的另一面又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7.
坐落于青岛市南区观海二路49号的一处幽静的院落,是著名作家王统照的旧居。1926年7月,王统照举家迁来青岛定居,托人买了观海山坡一亩多地,盖了十几间平房。这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走出房门,可以眺望整个胶州湾和大半个市区。为了观海,王统照特意在书房外修建了一座小平台,并命名为"观海  相似文献   

18.
1924年暑期,鲁迅先生等10几位学者应西北大学邀请来陕讲学,其间适逢西安易俗社成立12周年,先生在该社看戏5场,"对其办社宗旨、训练方法、管理制度、舞台演出,颇为赞赏,除向该社捐赠部分讲学金外,还亲题"古调独弹"匾额以志庆贺.此事易俗社至今引为殊荣.但是目前所见该匾有两个文本,一个做为插页收在单演义《鲁迅在西安》中,一个欲为印证,见于《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等书;前者隶书,单氏注明复制,看不出究为何人所写,后者行书,一望即知是大家熟悉的"鲁体".  相似文献   

19.
在悼念雪峰同志的时刻,我们重读他的遗著《回忆鲁迅》,不禁感慨万端。《回忆鲁迅》是雪峰一九五一年六月至一九五二年四月间写成的,当时,曾在《新观察》半月刊上连载。一九五二年八月间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集印成单行本发行。一九五六年下半年,民族出版社要把它译成国内兄弟民族文字,雪峰趁此作了一番删节,  相似文献   

20.
读了《认真做好编书的案头工作》一文后,对于编辑同志们为提高书籍质量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不禁要发几句议论。这篇文章使我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望句“纠正”》一文。鲁迅先生当年有鉴于有些人对旧书乱校、乱改,而“糟踏书籍”的现象,在1924年1月24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他谆谆告诫校勘者和出版者说:“印书本是美事,但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然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