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众多学者在论著中把"前七子"的复古作为"台阁体"文学的对立面来看待,把"台阁体"文学的最早代表认定为杨士奇。然而,对明代学者关于"台阁体"文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一个系统考察后我们发现,明代"台阁体"文学应该起源于宋濂,明代的文学复古也源于明初宋濂等人的"台阁体"文学,只是到何、李时期达到高潮。"台阁体"文学不应作为"前七子"复古的对立,而应看成明代复古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合理理解"台阁体"文学以及明代复古运动的历史,我们必须立足于文献,澄清和修正目前学界对于"台阁体"与"前七子"关系认识上的部分偏误,并对"台阁体"进行一些翻案。  相似文献   

2.
试论“台阁体”诗人杨士奇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阁体"是明初一枝独秀、支撑百年的文学形态,杨士奇正是其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内容雍容华贵,艺术手法却平易质朴,集中代表了"台阁体"诗歌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明初台阁体是研究明代文学史不可越过的一段,学术界对台阁体名称的由来、馆阁体与台阁体、台阁体的形成原因与存在时间、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研究者对台阁体总体上持批评态度,普遍认为台阁体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以粉饰太平为功用,文风雍容典雅,并无太多可取之处.亦有研究者注意到台阁体在雍容气象下掩盖着“天趣之真”.台阁体的形成与明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台阁体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轻作论断.  相似文献   

4.
由于政治的需要和皇家风气的影响,明清两朝产生了一种以秀润婉丽、工整精细为艺术风格的"台阁体"、"馆阁体"书法。在这两种书风的影响下,文人士大夫的书法都呈现出笔画规矩、章法整齐、结体工整的风格。这种书写要求,非常适合当下初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本文从"台阁体"、"馆阁体"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其特点入手,以期对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明代台阁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阁体是明代前期最主要的文学流派,对其评价却一直有欠客观。从国内学术界对明代台阁体研究的六个方面入手,梳理20世纪以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有待于反思和探索的具体问题,是进一步研究台阁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天中学刊》2006,21(1):78-81
根源于台阁政治基础和理学学术基础,明代台阁体文学表现出相互联系的三大特点:文统上的政治性、文学观念上的非文学性、文学写作上的独占性和台阁气。正是它们较长时间地占据主流,阻滞了明前期文学思想的拓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台阁体、台阁雅集与文人结社有着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馆阁之臣之文人结社的风气带入禁林,促进了宫廷中宴游雅会的兴起和台阁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台阁体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人结社的兴盛,比如怡老诗社的兴起,与台阁体的盛行密切相关--怡老唱和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这实际上反映了台阁体影响的深广,也说明明代文坛在台阁雅集盛行时期存在庙堂与山林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家意志与文学复古》拈出"国家意志"一语,是最大亮点和创新所在。通过对"国家意志"流转的描述探讨明代诗文的生态,为被简单化、概念化倾向笼罩的复古思潮研究涂抹了一笔亮色。又从明初朱元璋的诗文好尚讲起,剖析了朱氏奠定的文学观念上的"祖宗之法"和台阁重臣对于"祖宗之法"的初步实践。详细辨析了"台阁体"和"馆阁体"的不同内涵及演化过程,使"台阁体"的内涵更加明细。  相似文献   

9.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台阁体”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宋濂具有开风于先之功,“三杨”为典型代表。方孝孺作为宋濂的学生承前启后对“台阁体”流派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方孝孺的许多文章也有“台阁体”气息,但又不完全具有“台阁体”风尚。本文就以其名作《蜀道易》为例来说明方孝孺与“台阁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的“杭育杭育派”所据便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葛天氏”音乐。“葛天氏”便是“葛伯氏”,“葛伯氏”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葛天氏音乐传承悠远,河南地方音乐,特别是河南商丘地方音乐和“葛天氏”音乐有着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玉台新咏》卷九所始载的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并序,历代流传,异文渐多。明清以来的引录、校勘,尤其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校,问题亦复不少。故作此校补,以向学术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列举了从明代云南地方志中查找到的架阁库 ,从这些架阁库可知 ,明王朝并非在洪武二十四年以后才在地方上设置了架阁库 ,事实上是明王朝一建立 ,就广建架阁库 ,接着又讨论了明代地方架阁库的数量问题 ,纠正了以往的观点。并认为元明清时期虽然都沿袭了宋代的架阁库制度 ,但其程度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是否存在"三公"制,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主要存在"三太"说和"三司"说两种观点。以清华简《祭公之顾命》为切入,结合文献和金文资料深入分析,可知西周并不存在"三公"制,"公"是当时对一批身居要位的大臣的尊称,真正执掌政权的是一批人,而不止三公。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涉及到的若干官职名称中,郎官即为其一。联系汉代官制及汉代官僚的一般仕历,考察郎官制度的沿革及郎官的选拔途径,可以考见汉人热衷于郎官的原因,也就能够认识到汉乐府虽然是民间歌谣,但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其中所涉的官职与汉代的官制相合。  相似文献   

16.
<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是明代两部重要文体论著作,后者以前者为借鉴和批评对象,在前者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收文体更加全面;辨析更加细致;论诗深受复古思潮影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诸家关于“篁墩”的由来存在不同看法,明代学者程敏政以“篁”易“黄”,虽获时代认同并载人官方史册,然此说始终存疑,清代学者更认为其凭空臆测,程敏政之“篁墩”说实存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明代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是一部文体学著作,其附录中“诗馀”部分九卷,即清初沈雄《古今词话》所称为《词体明辨》者,共收录词调332调,424体,例词573首;前为平仄谱,后为例词,事实上具有很明显的词谱性质。这是继周瑛《词学筌蹄》、张铤《诗馀图谱》之后的明代第三部词谱著作。而成书于晚明,在清代影响颇大的《啸馀谱》,实际是程明善杂取各书纂辑而成的;其中《诗馀谱》部分正是完全照搬徐氏的《词体明辨》。由于《文体明辨》卷帙繁重而流行不广,晚明以来的词学家尽管时时提到《啸馀谱》,却无人发现并指出其剽窃《文体明辨》的同书异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