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中,它能独领风骚,荣获最高奖一等奖,是作者践行“三贴近”,同采访对象一起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后结出的丰硕成果。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  相似文献   

2.
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木里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各大媒体“全面开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人纷纷为之感动。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全国120多家报纸刊用.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  相似文献   

3.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而来的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四川木里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是我们身边的人物.他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各大媒体“全面开花”,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人纷纷为之感动。特别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被全国120多家报纸刊用.新华网、央视国际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相继转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她的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参加了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其报告受到胡锦涛同志的表扬;她还受新华社党组委托撰写了《穆青传》一书……  相似文献   

6.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7.
樊景文 《记者摇篮》2001,(10):13-13
这是一篇被《文摘旬刊》遴选的通讯。编辑慧眼选它,愚以为首先是可读。别看该文标题长且有些别扭.但它却有可读之要素:军校大学生和女司机有这样的亲情。什么样的亲情呢?读罢便知。  相似文献   

8.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当我得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心中有深深地感恩,感恩生活,感恩记者这一职业,感恩那每一颗相通的心灵.同时,我特别地感恩那位在大山里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了20年、现在依然在邮路上继续走着的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相似文献   

11.
当我得知《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心中有深深的感恩,感恩生活,感恩记者这一职业,感恩那每一颗相通的心灵。同时,我特别地感恩那位在大山里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走了20年、现在依然在邮路上继续走着的四川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第一眼见到  相似文献   

12.
做记者二十多年,作为重要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虽然写了不少,有的还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一个种粮大户的“系统工程”》),有的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一对亲兄弟两个状元郎》),近8000字篇幅的《益民之歌》发表后,还被江苏省淮剧团改编成六幕大型淮剧上演。但时过境迂之后,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物通讯么,人物通讯就应该这样采写么?  相似文献   

13.
秦婧  徐婧 《声屏世界》2009,(6):34-35
一份最新的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全国各个电视台共有大大小小的社会新闻节(栏)目270多个。为什么社会新闻受到如此的重视?在同质化竞争的今天,社会新闻该怎么与百姓的“口味”契合?本文将从怎样“讲故事”以及如何“说”社会新闻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刊登在《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上的消息《今天火车登陆海南》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2等奖。据介绍,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全国有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在现场采访。之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惟独这篇消息一枝独秀,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它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关注民情、体验民生、畅达民意”,《浔阳晚报》几乎从创刊时开始就以“民生新闻”为主角,并且以本地“民生”这张底牌,有效地抵挡住了省城媒体的挤压,扩大了《浔阳晚报》的发行量,分割到了当地广告市场上的大份额蛋糕,从而成为九江市场上最有公信力的强势媒体。  相似文献   

16.
孙柏文  韩英 《记者摇篮》2004,(10):62-62
“三贴近”是党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途径。“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7.
经历是一点点积累的财富。 有经历,才有成长。从事新闻这份职业整整11年,多数时间都在经历一种新闻人生。我曾经在沈阳日报60年报庆特刊上写了一篇标题为《经历成长》的小文,说:“责任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品质,激情是一名新闻记者应有的风度。”  相似文献   

18.
《出版经济》2004,(3):76-76
现代文学读物一向是浙江文艺社的优势出版项目。从80年代的“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书系”到90年代的“世纪文存”50种,都在国内同类出版物中扮演了领跑者的角色,这两套书不但在出版理念上影响了整个市场,就连具体的编辑体例都成了许多跟风者效仿的范本。为了保持这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扩张的态势保持“世纪文存”的鲜活形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推出了“世纪文存、时尚文本”10种,获得读者和业界好评之后,又集中推出了“世纪文存、摩登文本”12种。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伙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笔者认为,报纸现场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注重“同期声”。现实生活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光明日报》2002年9月4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光明日报》有关夏雨田长篇人物通讯中的第3篇。前后3篇体现了层次感,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过渡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文正是这种心灵的流露。从采访写作上来说,这篇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