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沈兰 《中学物理》2013,(1):19-21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石,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系统的前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但研究表明,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前期学习,他们的头脑并非是一块“白板”,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认识,对各种现象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概念”.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1.学生在学习“密度”的科学定义之前,已经有了不少与密度有关的经验。“密度”概念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将学生对密度的认识从经验水平提升到科学概念的水平。2.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活动,其中一部分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就可以解决,但另外一部分问题,必须超越已有的经验认识,探寻新的解决办法才能解决。这样的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而又驱动他们超越经验的问题解决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力活动中,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获得对科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也许是最有价值的一种体验。3.初中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3.
平面几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掌握几何知识、顺利证题的关键。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1、分析概念的实质。在平面几何教学中,讲清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概念讲不清,讲不透,学生在今后的应用中就会理解错误,产生混淆。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实质,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两直线垂直相交”这一概念,要指出它的实质是两直线的交角为90°(直角)。作图时,应画出各种位置,而不应只画铅垂线和水平线相交的情况。还可以画出两直线相交的各种位置关系的情况,让学生来判  相似文献   

4.
1教学分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主要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图形”所要研究的最基本问题.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平移的特征.教材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认识“平行线”,教材联系生活情境,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再由两条直线不相交,理解“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第二道例题是教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出画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方法。镇江市孙敏娟老师和赣榆县武传刚等老师的两篇“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都准确理解了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制订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并能基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共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当中的“共面”是直接给出的,而“不相交”则由“线面平行”来间接确定.所有的教学设计或思路启发都应该抓住“共面”、“不相交”这两个核心要点来展开.徐光考、车正道两教师的课例(以下简称“新思路”),由于“略去了其详细的教学细节”,使我们看到的是一篇教学设计(有点像说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审视的角度:从学生的位置来看“新思路”的长短.根据我们的经验,每一个教学设计的最后,都应该有一个“假如我是个学生”的反思.这是保证教学意图能否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土地上,无处不在的生活现象时时刻刻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作为学习原有经验的一部分,构成进一步学习新知的“学习现实”,这便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按照生活经验对学生科学学习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生活经验;一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科学学习的生活经验:一类可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如何更好的把握农村学生生活经验和科学学习的关系,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王庆 《教师》2012,(27):40-40
高中地理教学中,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地理教学的基石,但是科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却并不像部分教师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它是基于学生的先前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的。多元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广播、报刊和书籍中的信息纷至沓来,使我们有了对事物的先期经验与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研究者将人们凭借对科学概念的一些自己的感性认识而获取的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称为“前概念”。一、对“前概念”的理性认识1.“前概念”的广泛性与特异性学生在正式学习高中地理前,接触过大量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前概念”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与体验也不尽相同,而且正确的只有一个,错误的形态却可以形形色色。2.“前概念”的自发性与肤浅性  相似文献   

9.
【反思】甲教师在教学“平行与相交”的概念时,基本上采用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什么是平行”概念的获得是教师给予的,不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学生通过“直线、相交线、平行线”和“三角形”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几何概念和推理论证的方法,对于学习“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困难不大。但是,本章教材的概念属性交错,关系复杂,又全面使用简写式表达推理论证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教学中,总结了一套“形象化联想”的方法。所谓“形象化联想”——就是对课堂上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和概念,用一些浅显易懂、活灵活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实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证明,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  相似文献   

12.
Heinrich Rotih认为.“只有当经验向学习过程转变时.我们才能依靠经验来学习”.但是.“也可以有一种阻止进一步经验的造成强烈印象的作用”.因此.“生活经验可能对我们有阻碍作用,也有促进作用”。显然.经验对儿童的概念学习来说.有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也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当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在语义上不一致时.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上产生误解:当数学概念与日常经验在语汇上相近时.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上产生误差:当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时往往难以摆脱邻近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教学设计高乌日娜一、教学目的1.知识传授:使学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在图中准确地找出这些角。2.能力培养:以图形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一步推理能力,培养表达能力。二、教学过程1.从两线相交的问题引出...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中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围绕“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进行的数学概念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顺应国家教育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七册“平行与相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6.
【背綦描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平行”的内容编排:第39页,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第40页,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2008,(14):85-87
教材与学情分析 “平行与相交”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何给学生开好物理学习的头,关系到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物理学习的好坏。因此,初中物理的启蒙教学显得尤为重要。1.引导学生由生活经验向物理知识的顺利转化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中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讲授物理知识时,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人手,把他们引人物理知识的轨道。例如,讲授“蒸发”概念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杯水,把它放进冰柜里,过段时间,它会变成什么?”学生凭生活经验会答“变成冰”。教师接着又问:“炎炎夏日,人…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阶段,“距离”的概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学生对“距离”这个概念的认识的不深入,从而对很多题目无从下手,或是由于认识的不清而出现错误,这也是造成他们在考试中失分较多的重要原因.那么,在初三复习阶段将“距离”作为一个专题,来理清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必要的.本将就“距离”这个内容,围绕初三的复习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就必须使学生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角”的知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完角的概念.再来讨论墙角的“角”,引导他们从几个方向来观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