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睢不辱使命》一开头引秦王告安陵君的两句话:“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对其中第二句目前理解不尽一致,标点也有叹号和问号之别。分歧的重点在“其许寡人”四字。作叹号者多理解为强令语气,作问号者理解为委婉请求语气。前者如南方五省区合编的教学参考资料,将虚词“其”解作“可要”,“一定”,  相似文献   

2.
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不少作家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也是匠心独运。解读标点,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一个意蕴丰厚的语言世界。下面将以三文为例,说明课文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三种标点符号。一、单个标点的特殊使用。《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一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句,换常理来说,句末应用问号,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4.
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睢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并威胁安陵小国,安陵君派唐且出使秦国。秦王向安陵君提出无理要求,要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国土,遭到拒绝,秦王勃然大怒,对唐且说:"你  相似文献   

6.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7.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过、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归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相似文献   

8.
古人在对话或书信、奏议中 ,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 ,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它们多表示单数。一、谦称。1、臣 ,如 :北方有侮臣者 ,愿借子杀之。———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 ,希望借助您杀掉他。2、孤 ,如 :今数雄已灭 ,唯孤尚存。———如今那几个英雄已经被消灭 ,只有我还存在。3、寡人 ,如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五百里的地方来交换安陵。表示谦称的还有“仆”、“妾”(女子 )、“窃”等。先秦多用“臣”表示谦称 ,秦代以后专为臣子对帝王的自称。“臣”可加上“等”字表复数。“寡人”、“孤”是帝王专用的谦称。二、尊称。1…  相似文献   

9.
读后感属议论文范畴,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读后感是在读的基础上发感想,因此在写法上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所不同。为了让学生写好读后感,这里笔者谈谈写作时必须避免的四个问题。一、抄录原文,叙多感少。这样的读后感,不是大段地引用原文,中间只夹些过渡性的话,就是以第三者口吻叙述原文中的故事、人物等,写成“读后搬”。如一个学生读了《唐睢不辱使命》,读后感大意这样写道:开始“我”读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心想,安陵君一定会答应秦王,又往下读到“受地于先王,弗敢易”,才知道安陵君因爱国不交换土地;紧接着复述唐睢和秦王的一场舌战,赞扬唐睢不畏强暴的  相似文献   

10.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11.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安陵君对秦王所提的“丰厚条件”,并没有接受,而是婉言谢绝,因为他识破了秦国的骗局,可见安陵君是一个头脑十分清醒的君主。他意识到自己的婉拒势必会使秦王盛怒,于是就派唐睢去谒见秦王,而唐睢终不辱使命,使安陵国躲过祸国之灾。这又说明安陵君是个有慧眼的君主。试想如果安陵君随便派一个人去拜见…  相似文献   

12.
《唐睢不辱使命》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唐睢这位安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不畏秦王的淫威,以死相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的事。他没有辜负安陵君给他的使命,其凛然正气使我们震撼。我们在赞赏唐睢的同时,不能忘记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赞赏的人——安陵君。  相似文献   

13.
课本译为“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以”被对译为“因为”,“为”被对译为“是”。这样译释,使人们以为骄横的秦王真的尊奉忠厚长者,让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生存下来。这不是文章的本意。我认为“以……  相似文献   

14.
中学古汉语中有很多自称谦词,现集说如下:寡人“寡德之八”的简称,意思是少德的人。古代国君谦称自己。例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磨难不辱使命》)。寡常用于称自己的君王或称自己的妻子。例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齐桓晋文之事》)“寡君之以为我死且不朽”(《之战》)。孤古代诸侯自称时谦称。例如:‘邓违表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之战》)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例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乐羊子委》)。窃“私下”的意思,第一人称谦敬副词。例如:“窃自恕”(《触龙说赵太…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由于词义及语法现象都比较复杂,虽经严格审定,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现就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有关语句的词义及语法现象谈几点看法:(一)《唐雎不辱使命》中有「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句中有两处释词欠妥。首先,「非若是也」中的「若」字在古汉语里有  相似文献   

16.
正《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3:"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4:‘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5,北至于无棣6。尔贡包茅不入7,王祭不共,无以缩酒8,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9,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0。  相似文献   

17.
生与死的较量,乃人间最惊心动魄的争夺。金刚怒目、杀机四起,等等,是最常见的气氛。然而,其间最为技高一筹者,乃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国时,秦王发动统一战争,欲用方圆五百里土地交换小小的安陵国,安陵国不愿,派唐雎出使秦国给个交代。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安陵君是安陵国的国君。安陵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国,原属魏国的附庸。  相似文献   

19.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胆识超群,英气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阴谋,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让秦王不敢小视。从表面上看,唐雎阻止了秦王易地灭安陵的计划,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取得了上风,但唐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安陵国的命运,没有彻底挫败秦王,让他改变灭亡安陵国的想法。秦王是一位具有统一野心的君主,他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他是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安陵国的问题,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发动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一旦此计不成,对于秦王来说只有发动战争了。战争一旦爆发,以秦国的实力灭…  相似文献   

20.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