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问题和隐患也不容忽视:建设与应用的不协调、信息孤岛层出不穷……对此,TCL教育互联事业部总经理司练国认为:“教育信息化症结的出现,很多原因出自教育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运作模式,由此造成了产业链上对客户需求了解的脱节。”  相似文献   

2.
以什么样的运作模式才能适应并较好的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和发展,是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学习型社会,这种目的必须通过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来实现,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教育化。社区教育的社会化运作首先应是依托电大系统优化整合并建立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的资源共享基础;其次是针对不同层次社区成员的不同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再次是健全适应社区教育社会化运作的政府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的趋势揭示着现代教育技术应不断发展,为高职教育适应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社会基础;现有信息与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最大可能的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刻的,它适应了信息社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在当代,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有两块基石,一是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一是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这两块基石的构架,预示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平台上不得不受其影响,要有新的突破和变化。事实上,信息化与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蔡续 《教育信息化》2006,(11):63-64
文章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分析了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应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促进后勤社会化,以信息化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的观点;并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首先解决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教育是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根据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化和大众化、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育将贯彻以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宗旨的社会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思想,力求让教育的主客体在教育实践的始终做到交互、共享、协同和创新建构。与此相应,信息化教育具备开放性、整合性、自主性、交互协同性、生动灵活性和时效经济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化是高品质学校办学的标准和要求,教育信息化赋能高品质学校优化校园生态和育人文化。推进策略是以教育信息化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机制,以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学校的行政运作效益,以教育信息化赋能师资队伍现代化,以互联网和智能化驱动学生成长信息的无感采集和数据画像,以“互联网+教育”打破区域和领域的信息壁垒。高品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促进中小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实现学校的文化价值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大多属于贫困地区,要推进教育社会化有较大困难。如何构建符合少数民族农村实际的学习型组织,保障当地农民学习的基本权利和满足他们终身学习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尽快帮助少数民族人口劳动致富,是关系到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从教育体系社会化、教育对象社会化、教育服务社会化、教育内容社会化和教育组织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布推进;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协调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促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特别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设备、技术的引入,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参与,其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早在2001年初,我市就将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工作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几年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问题不仅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民获得感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发展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但由于信息化理念和信息化能力的差异,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进一步加剧教育非公平的可能性。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公平目标,应推动公共教育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产业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化开放,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理念。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自90年代初以来,获得了令人吃惊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上的模糊,给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明显的思想障碍。本文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念进行了分析和定义,并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医学高专面对日趋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亟需科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客观论述了运用科学管理手段满足这种需求的主要策略和运作方法,从而提出在医学高专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加强科学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我国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类教育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在信息化基础设备及管理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成绩,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方式。农村教育的现实问题,以及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重视和扶持,让致力于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建设的TCL教育互联,在看到严峻挑战的同时更看到了发展机遇。TCL教育互联针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现阶段的情况,大胆提出可行性方案,并与广东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试点地区茂名市积极配合,努力尝试以企业带动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五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了要搞好教育信息化,必须同时抓好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和综合应用这五个要素,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软件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灵魂、人员培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制度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保障、综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西藏是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薄、起点低。西藏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教育的信息化。本文从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指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的差距仍然很大.云计算的出现,对于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缩小教育信息化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云计算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状况,最后提出一个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架构及其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基础建设,打开教育信息化大门 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教育信息化大门由此而打开。在实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要做好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05年,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信息技术工作者在创建节约型社会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可以通过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建设,信息化网络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三个阶段不断努力,以科学的发展观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把好关,服好务,努力推动教育信患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加强教育技术管理对促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建设数字校园.革新信息化时代的学校管理,强化职能部门作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师生应用等方法措施,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重点已转移到软件建设和应用开发上,重点关注资源整合和应用集成,关注“数字校园”整体能力的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帮助用户增强对信息的访问,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增强相关性,应对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努力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创新的教育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