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有学者们认为它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学界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家数及主题思想、后世影响和材料考据三方面。然学界尚可抓住其为民间口头叙事作品,在叙事特色、故事构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原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奘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三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简单到复杂.但因《西游记》故事本属虚构,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基于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而又作了传奇化处理,另一部分故事则有可能出现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后、《西游记》问世前.这类故事应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故事原型,而且多来自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3.
从唐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到神怪小说《西游记》问世,故事几经演变。基本趋势是越变越幻,史无稽考。故其故事原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原型集中在玄奘取经时所经过的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内容涉及到人物、地理、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通过辨析这类故事,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看到其与《西游记》部分情节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灵验故事是当代人和神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存在形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密切。它既是对民间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呈现,又是对民间信仰的反馈叙事。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民众的生存逻辑和乡土社会中的世界现。关照信仰活动中的灵验故事可以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给研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迪故事是一支在民间有巨大影响的故事,本分小说和说唱两个系列探讨胡迪骂阎入冥故事的发展历程与其价值意义。通过揭示小说的不同本差异,阐释说唱中的民俗信息,分析故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体现不同时代人们的政治意识,化审美,宗教态度,民间信仰的变化,胡迪故事在因果报应的框架下,蕴涵了强烈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8.
唐玄奘取经故事,从玄奘取经回长安开始,就为人们所传诵。到五代、北宋时期,就逐渐把取经故事神话化,并进入壁画、宝卷、诗词、戏曲、平话等文艺创作领域。到百回本《西游记》出,唐僧取经则普及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其在民间流传的广泛深入的程度,远非其他一些长篇小说所可比。唐僧、孙行者、猪八戒的名字,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百回本《西游记》创作之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充分吸收了前人创作的成果,而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所起的作用则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朱鼎臣《西游释厄传》所给予百回本《西游记》的影响,决不能抹杀《西游释厄传》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游记》小说雏形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前人多从版本刊行年代予以考证,一般小说史又囿于篇幅,每举其名而不加论述,至多是从《西游记》小说形成的角度略为涉猎。然而《取经诗话》是第一部将取经故事铺写得极富浪漫与神怪色彩的文学作品,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研究西游故事的演变极有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唐宋民间取经传说与《取经诗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发展的角度讨论《取经诗话》对传说题材的吸取和描写以及与《西游记》小说的承继关系;第三部分探讨《取经诗话》对旅途的祸难、山川奇闻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11.
唐人"有意为小说",关注和反映现实人生。唐人笔下的仙境和神仙意象是唐代特殊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唐人小说中的"神仙窟"的艳遇故事多是唐代文人狎妓冶游和交游女冠的时代风貌的曲折写照。  相似文献   

12.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探究了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继承史传追求真实的传统,在叙事时间方面,多采用缩写、省略等手法提高叙事效率;宋元话本的叙事时间以客观时间线索为基础,以顺叙为基本的叙事手段,按照底本时间(故事时间)循序渐进地讲述事件。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笔记小说内容广泛驳杂,治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考察到这一时代的风俗、逸事等。唐代儿童的日常生活也尽收其中,一则则故事中寥寥几字的描写便向我们刻画出当时的儿童在社会风俗、家庭教育、科举制度、娱乐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受社会影响下的儿童更具有这一历史时期的独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灰姑娘型”童话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姑娘型”童话故事因法国夏尔·贝洛尔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传遍欧洲,因德国格林兄弟的《灰姑娘》童话文本而得名并传遍世界。周作人及英国人的研究都认为“灰姑娘型”童话故事最早的书面记录,是公元9世纪(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关于叶限姑娘的故事。该故事通过来大唐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经在阿拉伯地区游学的法国学者扩散到了欧洲并传遍世界。《酉阳杂俎》续集之一《支诺皋·上》中叶限姑娘的故事表明,“灰姑娘型”童话故事的源头在今贵州东南侗族聚居地区。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言小说对源于民间巫术和释道法术的"法术"现象多有表现,往往形成"施厄"或"释厄"的情节模式,承担着文本叙事的核心功能或辅助功能,反映了唐代崇信宗教法术的社会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17.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后代作家更关注于李杨爱情本身不同,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李杨题材,在描写爱情时更注重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从而提醒人们总结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8.
梁祝故事属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完全可能无中生有,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改造,其流传过程也就是创作和加工的过程.南北朝至唐的现存文献未见有言及梁祝事者,旧传<金楼子>、<宣室志>有相关记载之说不足为信.由<五代史补>关于李涛歇后诗的纪事中言及"梁山(伯)"的记载可推断五代时已有关于梁祝的传说.梁祝故事在宋代开始流行,并见诸诗词当中,在元明清时期经后人不断加工演绎,于元曲、传奇当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我们现在笼统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20.
马周作为古代文人“发迹变泰”的典型代表,与之相关的各类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自唐至清,马周故事围绕“落魄一常何家客一发迹”的线索展开,文本形态由唐代的志怪小说、诗歌,到宋元时期的史书、笔记、诗词典故,再到明清时期出现的戏曲、小说等形式。同一“发迹变泰”的主题,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