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义风 《青年记者》2006,(17):33-33
来晚报已整整十年了,仔细算来,十年中有八年是黑白颠倒的夜班生涯:从国际版编辑、时事部主任到主持要闻中心的工作,岗位不同,夜班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晚报,凌晨两三点钟顶着月色回家。不少人问:不觉得苦吗?答:是苦,但没觉得苦,感觉的是乐。  相似文献   

2.
来晚报已整整十年了,仔细算来,十年中有八年是黑白颠倒的夜班生涯:从国际版编辑、时事部主任到主持要闻中心的工作,岗位不同,夜班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晚报,凌晨两三点钟顶着月色回家。不少人问:不觉得苦吗?答:是苦,但没觉得苦,感觉的是乐。连续两个月值班时累得真想休息,而当真  相似文献   

3.
夜班编辑是日报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中国记者》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逢年过节总有一半时间要上班,白天又不敢不睡觉。探亲访友就只能保重点。因而人们都觉得我有些不近人情,或  相似文献   

4.
一个夜班编辑的业务报告沈兴耕我和夜班编辑工作似乎有一种难解的缘分,其过程可以概括如下:由开始不愿意干到后来觉得可以试试;由陌生到熟悉,到喜爱,到执著,到入迷……十几年来,我在这个岗位上的体会是:头脑要清醒,选稿要公道,业务要过硬,精力要集中。全力做好...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一位资深编辑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编辑改稿好比医生给病人输血,但医生为病人输入的是别人的鲜血,而编辑为稿件注入的是自己的心血。 在人民日报社,就有这样一位为新闻事业倾注心血的编辑,他的名字叫李济国。 怎一个情字了得 李济国在人民日报工作了30年,却做了25年的夜班编辑。他有一张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下午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国际部李芾同志从事夜班编辑工作35年表彰会8月6日下午举行。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张云声分别向李芾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社长高狄还就夜班工作发表了讲话。高狄首先代表编委会和报社全体同志感谢李芾同志“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人民日报最辛苦的出版工作”,号召报社全体同志学习他不求闻达、默默奉献、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品德和精神。在谈到夜班工作时,高狄说,报社的一切工作,最终都体现在版面上,而最后负责出版的,就是值夜班的同志们。夜班的同志时间紧,责任重,风险大,在生活上也要付出很大牺牲。一个人上夜班,把全家的生活秩序都打乱了。再加  相似文献   

7.
在党和国家有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总是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消息的处理是否合适,一则标题的制作是否准确,一块版面的安排是否得当,整张报纸的格调是否把握稳妥……这一切都会成为国内外读者关注、琢磨、研究的对象。这时,人民日报的夜班工作就显得责任重大,至关重要。 党的十五大召开期间,正逢我在值夜班,我和新闻版的编辑们经历了这些不平凡的工作之夜,在安排版面和处理稿件的过程中,写下若干篇夜班手记,片断地记叙当时的思絮和感怀。  相似文献   

8.
谈谈编辑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原同志原来约我来讲语言问题,我考虑以后,还是讲讲编辑工作。大概一个人干哪一行,就觉得哪一行不容易谈,因为我做语言工作,就觉得语言问题不大好谈。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49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78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搞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国际部李芾同志从事夜班编辑工作35年表彰会8月6日下午举行。总编辑邵华泽和副总编辑张云声分别向李芾同志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社长高狄还就夜班工作发表了讲话。高狄首先代表编委会和报社全体同志感谢李芾同志“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人民日报最辛苦的出版工作”,号召报社全体同志学  相似文献   

10.
大凡日报,都有夜班编辑工作。作为一张报纸的总加工、总装配和总把关,夜班编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纸的方向和质量。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就个人锻炼而论,从事夜班编辑工作,有利于增强全局观念,培养过细作风,提高编写能力;又由于这项工作是在夜间进行,因而对于磨砺吃苦耐劳的素质,也很有益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简略谈谈夜班编辑工作的内容、特点和能动性,给将要或以后有可能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2.
58岁的曹照琴在《人民日报》工作37年,其中33年当夜班编辑,是迄今为止《人民日报》编辑部上夜班时间最长的编辑。她敬业勤业乐业,政治敏锐、业务过硬、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经验丰富。曹照琴1965年1月由中央办公厅干部学校分配至人民日报社任团委干部;1966年10月调入总编室任一版编辑;1982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班学习;1985年任《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副主编;1989年任《人民日报》一版主编;1995年至今任总编室副主任,分管夜班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13.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4.
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上有一篇“报人剪影”,报道了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李芾同志35年的夜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动人事迹。文章字里行间,闪射出李芾这个普通共产党员高尚品德的光辉。读后禁不住被这位老编辑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对于“阴错阳差”、“晨昏颠倒”的夜班,干报纸编辑这行的,无不视为畏途。笔者也曾干过多年的夜班,那滋那味,对于没涉足的人来说是无法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三年《人民日报》改进计划中,有这样一段话:“光有第一流的记者和编辑不行,还要有第一流的夜班编辑,才能编出第一流的报纸。”这是经验之谈,说明夜班编辑对办好报纸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7.
李芾作为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没有多少文章见诸报端,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名气。然而他却为人民日报排除了几万个,也许是几十万个人名、地名及语言、文字错误。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散落在报纸出版前那些紧张、无声的时刻,国际版那些清新、疏朗的版面,记录着他的辛勤劳动和焦思苦虑……他,整整上了35年夜班。 1991年8月6日,人民日报为这位老编辑举行隆重的表彰会,社长高狄、总编辑邵华泽、副总编辑张云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  相似文献   

19.
段景芳 《青年记者》2010,(18):65-66
我是一名编辑,在夜班工作了9年。在这9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新闻人与读者的心灵先天就该是相通的。正如傅绍万总编辑所说:传播者“必须使自己传播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传播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编辑不与读者直接接触,也不在采访第一线,怎样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做到“以人为本”呢?我从个人实践中总结了四条经验,我把它叫做“以人为本做编辑”的四种功夫。  相似文献   

20.
何春龙是中国青年报总编室主任,从1978年中青报复刊起到如今,他在总编室做夜班编辑已经长达17年。由于他是中青报地道的“夜班元老”以及这许多年来为报纸版面做出的不凡贡献,因而被报社同仁戏称为“第一版面”,前不久荣获首届新闻“百佳”称号。 何春龙做了17年夜班编辑,难能可贵的是他安心,更难得的是他把编辑好版面当作人生事业追求不懈,总是有一种想在有限的版面上施展自己的创造欲望。他心无旁骛,乐此不疲,年已不惑,立定此业不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