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西汉名将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高敏先生又著专文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谈点不同看法。一、李广遭诬陷的证据不能成立高先生认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之一是“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而这个人就是公孙昆邪。因为他向景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高先生说:“就是这样,李广的才能,招来了‘自负其能’的谤语,他的同匈奴力战,反而成了他想投降匈奴的罪证。”从事理上估计,诽谤陷害李广的人,不一定没有,但把公孙昆邪的这些话看成是诬陷的根据,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公孙昆邪的这些话,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他哭着对景帝说的。谁读了,谁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对西汉名将李广难封的原因进行探讨,发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见解,但也有些看法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一是昆邪进谗说。此说认为公孙昆邪因嫉妒而诬陷李广,汉景帝是“听了公孙昆邪的谗言,信以为真”才使“李广从此辗转边郡,不得重用”,“更不能封侯赐爵”的。其根据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活:“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时,教育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它们依次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折衷多质说”、“特殊范畴说”。以上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并推动了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化和发展,但这些观点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评论》一九八六年第一期发表了袁达毅同志的《人生价值问题刍议》一文。作者从哲学、伦理学角度对学术界有关人生价值问题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用“人生理想说”(见原文)来衡量、评价人生价值。我认为,袁达毅同志对学术界人生价值问题几种观点的评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他的文章有几处是值得商榷的:其一,他对“满足说”的评述是值得商榷的;其二,他对“贡献说”所持的否定观点是错误的;其三,他提出的用“人生理想说”来衡量、评价人生价值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其四,他的文章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笔者只举一例加以说明。本文对袁达毅同志文章中的观点不准备进行全面分析,只从以上几点谈谈我本人的看法,以求教于哲学界、伦理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5.
王为超先生的《不能用“超阶级”观点批判“超阶级”观点》一文,提出了反对、驳斥敢峰《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文中有关“母爱”问题的看法。王先生对“母爱”持如下观点:一、母爱决不仅仅是私爱,而是一种社会性的爱;二、各阶级都有母爱,所以母爱决不是“超阶级”的  相似文献   

6.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李广这个“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名将形象,高度赞扬了李将军超群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对李广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并以此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作为一名武将,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的最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就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建立军功,以报效国家,博取封侯,光宗耀祖。然而他一生的苦苦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读《李将军列传》,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司马迁在传中借汉文帝、汉武帝之口说李广“不遇时”,“数奇”。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问题,中外学者分歧意义较大。本文对“秽貊说”、“夫余说”、“炎帝族说”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看法——高句丽出自商人说。  相似文献   

8.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李广是汉代名将,战功显赫而又厚道诚信。他死的时候,天下人都为之悲伤。司马迁在赞扬他时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引用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桃李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的下面却由于人们的前来而自然形成了小路”,这话看似说的是小事,却可以说明大道理。)李广为什么会受到天下人的敬仰?“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其中的大道理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以“修养自身”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不写诗歌),题目自拟,700字左右。[点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9.
<正>“有人说”就是“有人认为”的意思,如果用于口头则是一种发语方式,所持话语或观点者往往为泛指对象。如“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里的“有人”是谁,大家都不知道。“有人说”也是一种写文章的设置方式,以此为端,形成垫势,提出自己的看法,为进入下文议论服务。“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倾向,有的是正面的,多数为有争议的甚至反面的。对“有人说”的内容或观点进行评说,当然要摆事实,讲道理,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并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对此认识正确与否,关系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建国以来,这个问题一再被提出来讨论,其原因就在于此.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认识,仍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到目前为止,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出了诸如“合力动力说”,“物质利益动力说”,“阶级斗争动力说”,“生产力动力说”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  相似文献   

11.
就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万古幽人”一首的论诗之旨进行了辨析。对山西大学李正民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一点商榷意见,大体赞同宗廷辅先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庄子·在宥》中记载了黄帝问至道于广成子的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和为帝王师的特殊身份,并影响到后世文人.唐代李白借鉴并继承了前人对广成子的认识,通过广成子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师事广成子,辅佐君王;以广成子为邻,功成身退;希风广成子,隐逸求仙.其所以如此,既是李白世界观的反映,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更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杨天宇《仪礼译注》和彭林《仪礼全译》为参考,运用归纳文献用例、内部求证等方法,对郑玄《仪礼注》与王引之《经义述闻》存在分歧的地方,择取“孝友时格”(《士冠礼》)、“某得以为外昏姻之数”(《士昏礼》)、“布席于奥”(《士昏礼》)三则,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4.
太谷学派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学学派。又称新泰州学派,其一传大弟子李光大斤讲学于泰州、扬州,据国学大师柳翼谋、李审言和刘师培的评述,其代表作《李氏遗书》中不仅反映了其师周太谷的名言与思想,而且融摄儒、释、道、墨诸家学说,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变通、以人为本、实学实用等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唐“甘露之变”后,李训等四位宰相冤死,还被诬为“逆贼”,在宦官气焰嚣张,朝野噤若寒蝉的政治形势下,李玫创作了《喷玉泉幽魂》传奇,尊称四相为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丈夫”,为之鸣冤叫屈,是一篇具有进步意义的学作品,李玫与四相,卢仝的关系,前人亦有未谛之处,均予以发明。  相似文献   

16.
所谓“人有十等”指王至台而言,自皂以下者,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作者提出新的见解,认为皂隶之类属于官府的在职在编人员,而不是具体的职务。  相似文献   

17.
岂只言情亦在述志--《牡丹亭》创作主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牡丹亭》中杜宝形象的意义和戏剧文本结构分析入手,认为汤显祖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理念发生渐变性的偏移,从而导致传奇结构上双线平行发展,思想及作品主旨出现双重性。同时指出明代中叶传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双重理念和当时文人心态在情爱上张扬个性而政治上属守传统的二重变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框架结构特点,提出了教与学“四位一体”的框架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文学典型。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有人据此对奥涅金形象提出了一些否定性的解读。文章结合文本主要驳论了这一解读倾向,并提出用“边缘人”一词取代“多余人”以寻求更为客观的文本阅读。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否定《点绛唇》 (蹴罢秋千 )一词为李清照所作的 ,前人成说逐一加以辩驳 ,认为还是暂将此词定为李清照作为妥 ,同时从词史发展的实际和古人对李词的解读出发 ,对学界将词中抒情主人公等同于词作者本人的倾向提出质疑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词作解读的一般原则 ,认为“模糊性”的解读方法更符合文学鉴赏、文学接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