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侗族的历史悠久,侗族的舞蹈源远流长,侗族人们的生活与歌舞关系紧密,无论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都要举行歌舞仪式,"多耶"是侗族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侗族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歌舞,本文主要从"多耶"的起源、功能、特点及发展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侗族“情人歌”所描述的大都是婚恋悲剧,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侗族传统婚俗在接受封建统治的“异化”时,亦发生了负面裂变。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文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文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5.
"反公地悲剧"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地悲剧"是由于产权范围的不明确或空缺使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现象。"反公地悲剧"是和"公地悲剧"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由于产权分离特性所引起的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浪费。笔者运用"反公地悲剧"理论对高校的公共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反公地悲剧"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国高校的实际出发,提出实现高校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对策,以减少发生在高校这块"公地"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从1995以来,我们一直在阳烂侗族村落调查,其间发现侗族村民对"鱼"十分的珍爱,村民不仅掌握有一整套系统的养鱼、捕鱼、保存鱼制品、食鱼本土知识,而且在村民的生活中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事实。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侗族村民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认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存在,都有与其特定的生境相适应;要保护特定的文化,首先就要保护特定的生境。  相似文献   

7.
"龙灯吉利"是流传于侗族北部方言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在侗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侗族民间传统说唱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磊磊 《文教资料》2008,(14):20-21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本文引用了心理学上的术语"洁辟"一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了这个经典悲剧,分析了主人公麦克白的心理变化以及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最后用得出的结论反思了历史.  相似文献   

9.
唐浩明历史小说所揭示的最大悲剧是生不逢时的悲剧,是人的华才美质被时代误用的悲剧.作者将曾国藩、杨度、张之洞等连成一线,勾勒出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从"器物"到"制度"的冲突、融合过程.原有的文化法则在新时势面前失去功效,历史困境进一步深化文化困境,三者均以奇崛之才不仅殉了昏聩之主,而且殉了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末世."中体西用"最终成为"南橘北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对青少年进行初恋和爱情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对异性的向往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需求,应加以重视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扩大学生的交往面,注意进行道德、失恋、婚姻、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因爱而爱"是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第十四首诗歌的主题。本文从审美角度解析了该诗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4.
梅进丽 《海外英语》2012,(1):222-223
Love is a permanent theme in the world’s history of literature.With different dictions(choice of words),poets can portray diverse images of love,thus leaving completely distinct impression on the readers’ minds.By analyzing and contrasting the diction in "Song To Celia" by Ben Jonson and that in "The Canonization" by John Donne,this essay aims to illustrate that different dramatic effects could be achieved with different choices of words in creative writing,and diction could be a representative symbol of a poet’s writing style.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族诗人阿不都热依木.纳扎尔的《纳扎尔爱情诗集》自觉地按照悲剧的审美规律为世人谱写了一组凄美动人的爱情乐章。《诗集》中爱得热烈、爱得痴迷的恋人们在遭受种种阻挠后,只能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爱情。《诗集》表达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从爱情的被毁灭中激起人们对爱情的珍惜、热爱和追求,以巨大的愤怒去憎恶和仇恨扼杀爱情的丑恶势力,从而为埋葬丑恶事物而斗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着眼,探讨了郁达夫小说故事的潜文本。其所叙写的追逐性爱,或因爱而不可得,追求死亡,本质上是藏匿在作家潜意识中的寻求博大母爱,以及在“无爱人间”痛苦挣扎,陷入绝望困境时,渴望返回母体(原始自由状态),摆脱生存苦难,重获“安全”与“肯定”的现实投射,在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中,透现出作家对充满爱的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呼唤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小人鱼是一个舍弃了安适的仙界生活和三百年的寿命,失掉了美妙的声音,忍受了鱼尾裂变的巨大痛苦,义无返顾地追求爱情的形象。这正是安徒生追求美、创造美、肯定和颂扬人类伟大灵魂的思想的体现,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19.
现实教育生活中师爱处于一种虚假与缺失状态,为此必须重塑一种新型的师爱,既“生产性”的爱。“生产性”的爱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教师通过自我教育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生产性”之爱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简·爱》是一部深受中国读者大众喜爱的作品,但在无数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它描写的那份充满激情的超凡脱俗的非维多利亚式的爱情,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品除了作家笔下的清雅脱俗的爱情描写外,还有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思想对作家及人物的价值观、爱情观及生存观的潜在的也是更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