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输赢在掌心     
《招生考试通讯》2007,(2):43-43
阿姆斯壮第一次打保龄球时,明明是把球笔直地掷出去,它却滚着滚着就偏了方向,眼睁睁看着它滚进了沟里;有时,球出手的时候就已经偏了,到了尽头,只刚刚能擦到最边上的球棒,却不知道怎么搞的,那球棒横向一倒,戏剧性地,所有的球棒全倒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基德,谈到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打保龄球。我打得不好,总是找借口为自己辩护。父亲就严肃地说,‘别再找借口了,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他说得很对。现在我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于是,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保龄球大赛中,一位年轻的选手脱颖而出,夺得了大赛冠军。有记者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年轻人说:“这得感谢我的父亲,每当我出手时,我想到的都是‘全中’。”大家把目光投向他的父亲,一位心理学家。父亲站起来,缓缓地说:“我认为自信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为培养儿子的自信,从小我就对他进行特殊的训练。通过看电视,使他迷上保龄球,并让他感到保龄球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体育项目。而且我经常跟儿子说,说不定你能打得好。就这样,儿子渐渐对保龄球发生了兴趣。记得我第一次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是我一个朋友开的保龄球馆,为让儿子找到打球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王保军 《成才之路》2009,(21):67-67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打保龄球适合3~4岁幼儿准备可乐瓶或矿泉水瓶6个,皮球1个,玩具插片或棋子若干。玩法 1.将可乐瓶摆成三排。(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排摆1个,第二排摆2个,第三排摆3个……) 2.小朋友双手握球站在线上做准备。线与可乐瓶的距离为2~3米。 3.小朋友蹲下将球滚向可乐瓶。 4.看一看、数一数,倒了几个可乐瓶。 5.用插片来记分,倒了几个可乐瓶就数出几片插片,并将数出的插片摆成一排。 6.游戏可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6.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基德,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打保龄球。我打得不好,总是找借口为自己辩护,而不是去找为什么打不好的原因。父亲就对我说:‘别再找借口了,这不是理由,你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他说得很对。现在我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决不找借口搪塞。”  相似文献   

7.
打保龄球     
爸爸可是打保龄球的高手。只见他挑选了一个10号球,三个手指伸进洞里,稳稳地抓住,走到跑道前,对着球道尽头的瓶子瞄了瞄,有力地跨出步子。只见他利用惯性把手中的球迅速地送了出去,球笔直地向前滚去,“啪”地一下,顷刻间,倒下了一片瓶。  相似文献   

8.
<正>《不是天意》一文记叙了自己第一次打保龄球的经历,借助这次经历突出了这一过程中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距离,通过类比,引出"我"对人生的感慨:"人生就像是一局保龄球,而成功,也就是那些静静等待的球棒……然而,球脱手的刹那,也就将它交给命运,到底能不能击中,能击中多少,会不会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打出最辉煌的大满贯,这些,都只是命运之手在遥控器上误触了哪个按钮吧?"  相似文献   

9.
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队员说: “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很受鼓舞,心里想,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 “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  相似文献   

10.
家访     
有一次,小华在课上没有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放学后,老师到小华家进行家访。老师对他父亲说:“小华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连《故乡》是谁写的都不知道!”小华爸爸一听急  相似文献   

11.
鼓励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  相似文献   

12.
笑话口袋     
父亲和好友聚会,多喝了几杯,在回家的路上正巧碰到刚刚放学的儿子。到了家门口,父亲掏出钥匙,却怎么也插不进锁眼。儿子在一旁说:“爸爸,我帮你开吧。”父亲摆摆手,说:“你只要帮我把房子扶好,别让它左右摇晃就行了。”小华最怕打针,校医看她很紧张,就笑着问她:“你愿意这一针打在哪支胳膊上呢?”小华胆怯地问:“真的可以选择吗?”校医微笑着点点头,“当然。”“那好,”小华舒了一口气,“就打在你的左胳膊上吧。”爸爸下班回家看到阿林正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看电视,便很生气地问道:“你怎么不帮妈妈拖地板呢?要知道,她最近身体可不是很好呀。”…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好像是打棒球,教师是击球手,将球击出后,学生要宇动接住球。如果把球击得过远,超过了学生能够接住的范围,抑或没有调动起学生接球的愿望,他们只是在原地等球,这样的课堂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高明的教育者,总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拿他想给的东西,甚至还会设计一些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落球点必须在教师的控制范围内,在学生的活动范围内。那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控制力呢?  相似文献   

14.
袁冲 《四川教育》2003,(11):36-3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请美国职业篮球协会最佳新秀杰森·吉德谈谈自己的成功历程.吉德介绍,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保龄球.那时候,他打得不好,却总是找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打不好,而不是去找真正的原因.父亲对吉德说:"别再找借口了,这不是理由.你保龄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吉德说,父亲说得对,因为借口不能帮助他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从那以后,他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绝对不找借口搪塞.  相似文献   

16.
不是天意     
第一次去打保龄球,同行的朋友大致地指点我几句:怎么站,怎么掷球,怎么瞄准方向。每一局,我都按照他的话,认认真真地做了,结果却很不一样。有时,明明是笔直地掷出去,却滚着滚着就偏了方向,眼睁睁看着它滚进了沟里,也只能徒呼奈何;有时,球出手的时候就已经  相似文献   

17.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赏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相似文献   

18.
笑话数则     
各专其责爸爸买了一只小狗,玉儿和清儿争着想要。爸爸说:“你们一个人一半罢!”于是前半截归玉儿管,后半截归清儿管。有一天,清儿不知为了什么事,将小狗打了几下,小狗就汪汪地叫起来。爸爸知道了,就骂了清儿几句。清儿说:“我是打我的后半截呢,叫是哥哥的前半截,与我有什么相干。”再买一个小孩心爱的鸟死了,很不高兴。他父亲说:“再买一只活的吧!”过了几天,邻家死了一个人,许多人围着他哭。小孩子忙跑过去说:“我父亲说的:死了,再买一个活的就是。”妈妈也生蛋餐桌上,儿子美滋滋地吃着鸡蛋。“好吃吗?乖乖!”妈妈欢心地问。“好吃。”“你…  相似文献   

19.
陶春霞 《江苏教育》2013,(11):58-58
我们班有一位小山同学,不能遵守学校纪律,喜欢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还常常无故破坏学校公物,上课喜欢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我找他个别交流,他告诉我:“我就是这样的啊,我也不想打他啊,可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打了。”“我课堂上好像是比较喜欢随便讲话,可我没讲废话啊。我反正就这样了,从小学就这样,改不了了。”“反正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我爸爸也经常打我。”从他的话中不难听出,他在家接受的就是棍棒教育,所以他解决与同学之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打架。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贯如此,自己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改不了了”。虽然他的语气里有无助与无奈,也有对自己的否定,但我还是听得出他很希望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喜欢他的。于是,我跟他的家长做了电话沟通。没想到他父亲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陶老师,他又犯什么错误了?”我一愣:这是我接班之后第一次跟他沟通啊浴他怎么肯定是孩子犯错了呢?接下来,他父亲着急道:“这孩子,没法教了,你不知道,这个孩子,浑身的毛病噎噎真是的,回来我非得好好揍他浴”听到这里,我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孩子在班级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冲突,源自他父亲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父母眼里,孩子一无是处,认为他“浑身是毛病”。在交流过程中,父亲传递的是“他没法教”。总之,在他父母的眼里,小山同学就是个“问题孩子”。接下来我通过约见、家访、电话交流等形式与他的父母沟通教育小山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是天意     
第一次去打保龄球,同行的朋友大致地指点我几句:怎么站,怎么掷球。怎么瞄准方向。每一局。我都按照他的话,认认真真地做了,结果却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