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先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在理论界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在分析了三权分立的弊端之后结合中国古代两权产生的。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权能分治、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都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五权宪法思想闪耀着民主主义色彩,在中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和介绍了中国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特点和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的法律思想与主要观点,以及他主张实行的“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理论的主要观点,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对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思想的精髓 ,即“依法治国 ,振兴中华”。而依法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五权宪法”。在“五权宪法”理论体系中 ,他提出 :五权分立是“五权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 ;权能分开是“五权宪法”的基本理论 ;阶段发展是“五权宪法”的实施原则 ;三民主义是“五权宪法”的基本内核 ;地方自治是“五权宪法”的中心内容等科学的法治思想理论。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创造人类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其开创者。在进行革命,开展革命中,他借鉴欧美国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其独特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主要包括:主权在民、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地方自治等方面。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思想史的发展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壮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其开创者。在进行革命,开展革命中,他借鉴欧美国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其独特的政治思想逐渐形成,主要包括:主权在民、权能分治、五权宪法、地方自治等方面。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思想史的发展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壮大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中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6.
王万里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4-75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法律思想家。五权宪法是其法学思想精髓。其主要内容是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离,主权在民,人民享有政权,政府只享有治权。五权宪法思想具有民主性、科学性、民族性、人民性、超越性等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思想是其宪法思想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五权宪法思想是关于国家权力如何配置与控制的理论 ,具体包括权能区分论、权能平衡论、五权分立论和五权关系论四个部分 ,其根本目的在于造就一个人民希望的而又不惧怕的万能政府 ,从而为人民谋幸福。《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虽然都在某种程度上贯彻了五权宪法思想 ,但均对其作出了一定的修改。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了隔阂。五权宪法追求一个善的目的 ,但其缺乏对政府权力的警惕 ,过分强调权力之间的协调合作 ,走向了贤人政治。这是在宪法中国化的过程中值得记取的一个教训。  相似文献   

8.
冯契建立了科学的辩证逻辑方法论体系,其理论来源是我们探索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的钥匙。冯契辩证逻辑方法论原理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中国古代和近代方法论成果、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和金岳霖"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思想。  相似文献   

9.
“五权宪法”思想乃是孙中山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包括五权宪法本身,还包括实现五权宪法的途径──权能分治、实施五权宪法的保障──四大民权。在五权宪法、权能分治、四大民权三者之中,四大民权是核心,是联系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的纽带。由于五权宪法主观空想的色彩,使之难以实行;但仍不失为孙中山拯救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三民主义纲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寻求拯救民族、建立“至完美”共和国的良方中,注重考察欧美各国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特别是立国根本大法——宪法的作用。他把欧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政原则与东方古代政治制度中某些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民主宪政理论——“五权宪法”思想,把它作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后创建共和国的至善方略,领导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之奋斗不息。在倡导法制的今天,追忆先哲这一思想精华,尤有教益。一、五权宪法思想的形成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在批判继承欧美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融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在"权力分立与制衡"分权学说的指导下,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并不断发展,它虽然还存在不少弊端,但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科学地、辩证地吸收分权理论的某些思想,对于推进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政府角色的转变、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行政的发展使得同一行政主体可能同时兼具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于一身,这与传统的严格权力分立的制度产生了矛盾。但现代行政并没有与三权分立完全割裂,而是三权分立学说在现代社会的丰富和发展,三权分立仍是建立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权分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指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体系,然后就安全管理中的特权分化安全原则,即“三权分立”进行阐述,结合当前存在的成功系统应用案例进行了剖析.最后给出了基于分权的安全智能卡集成系统应用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4.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为其成员无意识接受的共同生活规范。随着大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习俗与社会公德的冲突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伦理行为与习俗行为的冲突、“人情味”与“公德心”的冲突以及家族观念与公共精神的冲突。旧的生活习俗向现代社会的延伸,阻碍了社会公德的成熟,影响到和谐公共生活的构建。以创造新习俗克服旧习俗、提升公共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有效克服习俗与公德的冲突,提升社会公德调控效果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就积极谋求列强的外交支持和国际承认,以期巩固其统治和取得国际合法地位。但列强基于中国政局的错综复杂、在华权益得失权衡以及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取舍等因素考虑,在给予南京国民政府的承认过程中也是复杂多变的。  相似文献   

16.
1913年,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与大理院之间就关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所定民事上告期限和上告程序是否可由大理院变更、前清《禁革买卖人口条款》是否可由司法部认定无效两个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论辩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背《临时约法》,反映了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部分官员对新旧法律制度进行整合时,在践行“三权分立”、坚持“司法独立”方面进行了真诚的努力;论争暴露了政权更迭之初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因草创而不够完备,促使人们对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使其臻于完善,因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布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总体目标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观、具体实践贯穿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以改变人们的行动方式,创造出以环境保全,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公平为基础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价值观呢?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是如何被倾注于教育的呢?《地球宪章》又在其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计划框架》以及《地球宪章》等重要文献的解读,试图描述《地球宪章》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框架,澄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目标,说明依据《地球宪章》的原则设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指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清廷在近代丧失了大量的治外法权和特权。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都多次为收回这些权利而努力过,但都没有取得实际上的效果。直到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8年抗战,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有能力收回主权。在抗日战争中各国纷纷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法国在放弃在华的治外法权时另有目的。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斗争之后能够收回主权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9.
试论英国大宪章人权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世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国人权发展史上,大宪章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产生是由于英国人民反对封建王权的需要,是英国人民与封建国王反复斗争的结果,大宪章的诞生,宣告了人权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的人权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宪章的诞生,是人权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大宪章奠定的人权原则,很快传遍欧洲大陆和美国,成为西方明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联合国的努力,大宪章的原则被世界各国认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制定《世界人权宣言》时,认真研究了英国大宪章的内容,采纳了其主要观点,由于英国大宪章影响了美国的人权政策,也影响着世界各国人权政策的发展,所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人权问题时,曾经给予英国大宪章高度评价,她说大宪章在历史上发挥过作用,今后“仍将加强整个欧洲的权利、自由和法治”。应当说她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Evoking a concern for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and claiming that the bounty and beauty of Earth have become diminishing prospects, I introduce the Earth Charter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hopes of diverse communities around the globe. I argue that the Charter deserves educators' attention as an integrated vision of social justice, peace,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 believe the Earth Charter can help transform our conception of what is foundational to include solutions to the deepening anthropogenic ecological crisis.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rationale and methodology for teaching with the Earth Charter. I argue that those in educational studies must deeply engage the problems of our time and that the Earth Charter offers hopeful possibilities for examining and addressing our mutual interconn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