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白雪筱 《文化遗产》2023,(3):143-150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目的、表演形态、表演方式、“竹马舞蹈”和扮演角色具有傩文化特征。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因改造而流失,在新时代非遗保护时期,陕北秧歌的日常化与普及化造成了“傩文化”因子进一步流失,但在民间信仰的语境中,如横山牛王会民俗活动,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2.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日前,陕西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王建领为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陕北民谚已被文化部办公厅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作为陕北民谚传人,现任陕西省档案局馆长王建领长期以来致力于陕北方言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以笔名王六出版有120万字专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再版时更名为《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在前言《听陕北话,听见古代》中,他写道:"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头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陕北方言孤岛之沉积岩,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发展轨迹,或许还能为我们找到破解中华文化基因之钥匙。"让我们跟随陕北话的雄沉韵趣,走进那方水土,那方人,领略陕北方言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4.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广播电台。它原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1947年3月中旬撤出延安之后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初期,陕北台曾先后在陕北的子长县(瓦窑堡)、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山麓(今河北省涉县境内)播音。从  相似文献   

5.
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艺术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学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针对陕北民间剪纸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内容和民俗的事实,本文从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风、婚俗及生产习俗等多方面探讨了《诗经》与陕北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地市报的社长中,延安日报社社长师银笙是笔耕最勤奋的,这样说并不为过。细心的人经常会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上发现他写的反映陕北变迁和人情风貌的散文、通讯、报告文学。 生长在延安宜川的师银笙尽管曾有过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不少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的机会,可他最终选择的还是陕北。他割舍不下的是陕北,离不开的是陕北。  相似文献   

8.
东征山西南下上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合。次日,冯雪峰随中央进驻瓦窑堡,暂时在此安歇下来,洗却征尘,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几乎是在进驻瓦窑堡的同时,冯雪峰被调在陕北党校工作,为我党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培训干部。  相似文献   

9.
《陕西档案》2014,(1):F0002-F0002
陕北剪纸多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具有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人民淳朴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鱼虫也是他们表现的主要内容。在陕北,过年时,在窗户上贴上大红的窗花,门顶、窗前,贴上门笺,元宵节夜晚的灯笼上贴上灯花,  相似文献   

10.
关于红军长征去陕北的决定,都说是在哈达铺看到国民党的报纸,得知陕北有一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才作出了进军陕北的抉择。但是哈达铺的这张报纸是怎么来的?具体过程却写得很模糊。较普遍的说法是报纸来自邮局。至于是谁把报纸交给中央领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7,(10):49-49
高而公(1920-1976年)出生在辽宁凤城县。高而公青年时期在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学习,以主编《合唱群》壁报而出名。1945年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3月被调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负责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创办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最初称《对蒋军广播》)栏目的编辑工作,这是陕北台成立以来开设的第一个对象性节目。  相似文献   

12.
1922年6月15日,由陕北在天津的进步学生组织‘陕北教育促进会’(后改为陕北改进社)天津分会创办的《促进》出版。谢子长、白超然任主编。陕北教育促进会天津分会1922年5月1日成立后,就开始实行促进教育的事情,当时唯一的方法就是组织服务部,在各地开展通俗演讲及改良学校的工作。还组织了出版部,以图补救。第一期的《促进》报由会员自由捐资。《促进》负陕北文化先驱责任,谋陕北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一般平民的知识水准、促进社会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到1924年其宗旨已趋向于多方向,即凡旧社会的教育、实业,以及一切风俗、礼教——如妇女、婚姻、家庭、劳工等不合于时代精神的,皆在该报鼓动的改革之中。一句话,就是‘扫除黑暗,建设文明’八个大字。  相似文献   

13.
当今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人民世世代代遗留下来的活态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常见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有:传统民风民俗、文化著作、民间艺术,民间知识、文化空间等.陕北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今社会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承陕北民歌,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传承,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陕北民歌艺术论》一书对陕北民歌进行全面剖析,深刻认识和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进而为其传承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工作,使边区的高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在陕北边区先后恢复和新建的高等干部学校达17所.  相似文献   

16.
何定 《陕西档案》1998,(5):23-27
编者按:今年是彭德怀元帅诞辰100周年.彭德怀光辉一生中的许多岁月是在陕西度过的,他1935年10月长征到陕北,对保卫与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不给老乡添麻烦,是延安时期中共群众路线的通俗表达. 从江西红土地,到陕北黄土地,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入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是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后边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马鸿宾的骑兵团来追击.在经过雪山草地、长途行军的疲惫劳顿后,中央毅然决定"切尾巴",在吴起镇附近的头道川、二道川和三道川布下口袋阵,打了一场伏击战,赶走尾随者,是为了不把战争祸水带到陕北,不给陕北老乡添麻烦.  相似文献   

18.
去过的地方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陕北榆林作者打来的电话.询问投稿事宜.因为1989年年来去过榆林.便多聊了几句.问如今陕北情况,这位作者说:“再有5年.我们的经济实力就能超过西安,”虽然在陕西曾听说过除了西安,经济实力就要属陕北。听到这话,还是非常的惊讶,因为那次采访所见所闻和现在相比反差太大了,昔日贫困不发达的陕北因为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丰富资源的开发,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历经9年打磨、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与原著一样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社会关注。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陕北民歌的植入都是引人注目的亮点。陕北民歌是黄土地孕育的精灵,影响着生长于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中的每一个生命。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对于陕北民歌的领会是非常深入的,陕北民歌已经融入了他的精神血脉,流淌进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作品中,民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深深地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人物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央电视台《陕北名将王兆相》文献纪录片摄制组一行四人来陕西省档案馆查阅、拍摄王兆相在陕北红军时期有关档案资料。陕西省档案馆赵万吉副馆长非常重视,亲自批示,要求收集保管处积极做好服务接待查档IT作,全力支持摄制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