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边缘新闻。它既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离生活、实际较近。社会新闻与社会经济新闻是什么关系?正如社会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新闻是一种多边缘新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法制、科技、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新闻无所不及。社会新闻与各门类  相似文献   

3.
现在经济生活繁荣了,人们的交往多了,经济利益多了,人们交往中的纽带多了,发生纠纷的机会就多了。人的行为就需要规矩,需要法律。新闻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要有规矩。规矩的结果是大家都按一个公平的准则来作。新闻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当面临着法律调整的问题。除了本身和法律相通的“真实”原则之外,另一个相通的原则,是我们过去没有搭起来的“公开”原则。新闻要反映社会生活,必须秉持公平。在目前的新闻界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是当公众关心的事情在新闻上发生问题,不能报的时候,一句话,要有纪律性。但我们还经常发现,与新闻…  相似文献   

4.
我们目前的许多经济新闻,未能反映人物的思想、事物的本质、问题的症结,往往是“数字加例子”,材料罗列,枯燥无味。如何使经济新闻走出困境,结合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面向人民群众写经济新闻。经济新闻要克服“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倾向。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充分反映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相互关系,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要善于在经济生活中选择具有个性特征的典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改革从简单地“反映生活”、“记录生活”走向“剖析”、“干预”生活,作为与广播、电视并存竞争的报纸,有自己的优势,一些着眼于重大社会主题、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触到社会深层次的新闻作品,便不断地在报纸的显赫位置“亮相”,并以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层价值、具有纵深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层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怎样写出“经济味”一直是经济报道的一个难题。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经济报道还没有在写作思路上、手法上另辟蹊径,而一直沿用写时政报道、社会报道的办法,所以不能真正体现出经济报道自身的特点。那么,经济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的区别在哪里呢?经济报道所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变化趋势等。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具有经济学上的实用价值、研究价值.这是经济报道有别于时政报道和社会新闻的最显著特征。下面这两篇是就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  相似文献   

8.
吕桥 《新闻传播》2009,(6):21-21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品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尽管这是一种边界不十分清楚、内涵不是十分确定的边缘性新闻文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它不受行业局限,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富有情趣的新闻。新闻贵在一个新字、重在一个“快”字。好的社会新闻,不仅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还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0.
要使广大读者对经济新闻产生浓厚兴趣,经济新闻本身要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我们知道,每个社会成员都离不开经济生活,他们对经济新闻是感兴趣的;许多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也取于经济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说,任何社会现象都必须有它的经济根源。反映社会物质生活矛盾的经济新闻,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兴趣。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新膛的范畴已经突破工业、农业、财贸方面內容的限制,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经济新闻。如社会经济新闻、科技经济新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背景     
常见有些新闻写得很单薄,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有些新闻,读了之后,还不能叫人很快就明白它的意思。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闻中没有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使人们能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和新旧、正反的对比中去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怎样理解“新闻”和“背景”的关系以及新闻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我写言论     
如何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将新闻言论写得更有特色,我的体会有两点:即从“热处”着手,从“冷处”突破。 抓住热点,精心归纳提炼。 一段时间,人们对“检查一阵风”、“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一阵风”、“清查干部违纪建私房一阵风”等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变革,影响到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了崭新的社会氛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报道和指导新闻实践的新闻学研究,只有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不断深化,才有可能担当起各自的任务。有人埋怨“有的新闻报道不受欢迎”,“新闻改革深化不下去”,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指导实践的新闻学研究不能深化,不能足以担当起指导实践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要反映各条战线上新近变动的客观事物,不能不有“行业新闻”,如工业新闻、农业新闻、文教新闻、文艺新闻等等。这一类新闻,今后仍是大量的。但过去我们太“重视”行业之间的区分了,太注重对各行业工作的具体指导了,以至于不少新闻工作者只注意写行业新闻,而对各行业的“结合部”不大注意,特别是很少重视各行业之中的社会新闻,或者说不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写行业新闻。要扩大报道面,要增强可读性,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事实上,一些新闻工作者作了探索,只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高罢了。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可以结合。比如说,去年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与上海一家领带厂厂长孙红娟为了一项经济合同打官司的报道,很吸引人。全国闻名的步鑫生因为没有执行合同,官司打输了。这给人们许  相似文献   

15.
一般地说,凡是新闻,都具有社会性,都可以叫作社会新闻。但这里说的社会新闻,是专指显示一定“社会相”的新闻,反映人们当前的性会生活、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以及社会上与自然界特异现象的新闻。它报道的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严重的或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它们往往发生在“八小时”以外。  相似文献   

16.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新闻的兴起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刘志筠:“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赵超构:“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钟沛璋:“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不论怎么定义,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广,跟老百姓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读者越来越欢迎那些“挖得深、写得活、贴得近”的新闻。这就为拓宽新闻报道面开辟了途径。在当今,社会学渗透到经济学领域的时刻,社会经济新闻便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社会经济新闻呢?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如何?它究竟有何功能?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当属新课题。本文仅就报刊发表的一些社会经济新闻,对社会经济新闻的特色进行一些探讨。一、社会经济新闻的定义社会经济新闻是一个新品种。因此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就目前见诸报端的社会经济新闻而言,它应是:发生在社会和经济结合部的新闻即为社会经济新闻。它主要反映经济领域里的社会现象,回答读者普遍关注的涉及经济范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苏州人的性格变了》,原载1992年6月3日《经济日报·扩大版》,是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撰写的一篇“经济新闻”。可是,如果你单看题目而不认真读完全文的话,很可能误以为他写的是社会新闻,讲的是民俗人情哩! 从阅读心理上说,民俗人情与读者感情距离更近一些,比之经济新闻更能调动人们的阅读兴趣。由“人文”入手,反映经济现象,是这篇新闻的特点,也是作者运笔行文的巧妙之处。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山重水复之后“柳暗花明”,奇险纡回之后“豁然开朗”,能给人以最大的愉悦感受。这几年,我国各项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是新闻载体的重头戏。可是,经济新闻中枯燥乏味的内容,重复单调的表现形式,素来为读者所厌倦。怎样把经济新闻写的生动活泼、情趣横生?这一直是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