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黎炬 《教师》2010,(30)
曲靖的现当代美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是曲靖版画整体发生改变和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忧的是全国的版画发展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21世纪,曲靖版画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个画家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各自拉开了距离,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这一时期的追求.如何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上开拓新的可能,是每一个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奠定了曲靖版画在中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铜版画是版画艺术的重要的门类,在15世纪的中叶在欧洲北部和尼德兰形成。在16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但由于各种原因没得到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几代版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铜版画现在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今天的版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开拓未来。  相似文献   

3.
黎炬 《教师》2010,(33):124-128
曲靖的现当代美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是曲靖版画整体发生改变和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曲靖版画,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获奖、入选的优秀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忧的是全国的版画发展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2l世纪,曲靖版画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无论在艺术思想、观念,还是在组织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个画家在风格与内涵、技法和个性化的追求等方面都各自拉开了距离,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学术性是这一时期的追求。如何在这样的地域文化上开拓新的可能,是每一个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几代美术工作者以多彩的画笔,挖掘地域文化的造型语汇,创造了一大批从内容到形式具有自己风格和学术品位的版画作品,奠定了曲靖版画在中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版画艺术可以说历史悠久,尚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在传统文化大发展的当代,尤其是土个世纪中叶,版画艺术在科尔沁草原再度得以传承和发展.在科尔沁草原上也涌现出一大批版画艺术家.科尔沁地处内蒙古区域,素有艺术天堂之美誉,蒙古民族的豪放、爽朗也被版画艺术家融入到作品当中,极具少数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介绍科尔沁草原版画的发展状况,给读者展示不同于传统版画的少数民族版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重庆市文艺家活动中心、中国少儿版画编辑部等多家单位承办的"金鼠报春华彩祥瑞——首届全国版画家携青少年儿童共迎新春生肖小版画作品展"在重庆文联美术馆举办。该展览将艺术家作品与儿童作品同台展出,开辟了艺术展览的新方式。艺术家作品创作表现手法多样,立意新颖,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呈现出新的一年欣欣向荣的景象;儿童版画作品生动有趣,画笔下的小老鼠活泼灵动,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创作的智慧。该次展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大手牵小手"的形式展出版画作品,对孩子是一个重大的启示,也是新时期普及新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油印套色木刻版画以其独特的制版方法和精美的印刷效果充分展示了版画艺术的风采。无论何种版画作品,如果缺少印痕之美就失去了作为版画应有的艺术光彩。那么,印刷与修版在制作油印套色木刻版画过程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的差别是微妙的.<学记>与<大教学论>分别是中国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重视形而上之"道",<大教学论>重视形而下之"器".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点在审视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道与器"的观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事物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因此,即便是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尝试使用"道与器"的关系来检视工作。并且在社会事业的各项改革工作中,坚持"道"的眼光来审视工作,就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使命的实践;坚持"器"的方法来工作,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狠抓实干。  相似文献   

9.
由鲁迅先生倡导和扶植的中国新兴版画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本从三个不同时期并结合当时代表作品,论述了中国新兴版画由战斗性转入抒情性进而发展至多样性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古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古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是从道、象、器三个层面来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者也"。"道"指的是"无形的规律","器"指的是有形的物质,"象"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建立模型"。其实,不仅仅中国古人对世界是这样认识的,西方很多哲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康德把世界  相似文献   

11.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12.
“神韵”这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是一个涵盖形而上和艺术的整体概念。审美主体对形而上之“道”的观照和对艺术本身的掌握是“神韵”的关键问题。而“道”本身以及艺术性则属于“气韵”的范畴,这是本文力图辨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道"不是常人所能言说的,只能是道家的人采用道家的语言才能予以言说;斯宾诺莎认为,"实体"难以规定,因为"规定就是否定",但是采用逻辑的语言也是可以阐述的。"道"和"实体"都是以自身为原因的,这就没有给意志之神留下任何地盘。"道"是以"反"作为其运动变化的方式,而实体却是静止不变的;老子追求的是"道"的境界,而斯宾诺莎却以理智的方式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5.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 (N),(2):(S)//D N VP,(3):(S)//V D (□),(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法是技法的书法、文化的书法、"道"的书法,是"抽象的形象思维"发展的全息结晶。书法的全息是结构的全息,更是意义的全息。"抽象的形象思维"让书法产生更多的新形象,也让书法成为中国文化创造的全息码。"取象自然"的书法观、"由人复天"的秩序观、"经验感悟"的形上观、"书为人学"的技道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书法全息的理论支撑。书法作为一个子系统包涵了中国文化这个整体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7.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众多哲人对其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杨简在此背景下,透过心学的视野,解读道器关系,提出了“道即器”的论断,认为器中蕴道,道器本一。其观点与朱熹和陆九渊相比,各具特色,有同有异,对杨简与朱、陆道器观的异同进行剖析,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器关系甚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而言,天津无疑是一座缺失源远贯通和充分成长的古代文化堆积的城市晚生代。但是换个角度看天津600年,从永乐到民初,它又是中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仅用了524年,就完成了从一座军屯模式的卫所城堡"特别市"、"直辖市"的转化发展进程,可堪称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奇迹。天津城市化开始于设卫筑城。其时间已是15世纪初叶。由军事建制变成行政建制的天津州则到了18世纪。从社会文化历史角度看,天津城市加速度发展是同中华帝国晚期城市近代化共生的;从城市发生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天津卫城应该说也是在中华帝国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和运河近代性经济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总之,天津是一座只有近代而没有古代的城市。是一座中华帝国晚期的近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20.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