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奈何姓万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楚地读书人)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握管临朱(握笔描红),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  相似文献   

2.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3.
奈何姓万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日:"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而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  相似文献   

4.
“万”字     
汝[2]有田舍翁[3],家资殷盛,而累世[4]不识之乎[5]。一岁[6],聘楚士[7]训[8]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9],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10]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11]也。请谢去[12]。”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时[13],其父拟召姻友[14]“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15],久之不成。父趣[16]之,其子恚[17]曰“:天下姓字伙[18]矣,奈何姓万?自晨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初机士[19]偶一解,而即讠也讠也[20]自矜有得,殆类是[21]已。【注释】[1]本篇选自《应谐录》…  相似文献   

5.
古代笑话     
万字难写一富翁世不识字,人劝其延师训子。师至,始训以执笔临朱。书一画则训曰:“一”字,二画则训曰:“二”字,三画则训曰:“三”字。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34):62
有一个读书人教儿子认"一"字。不一会儿,那男孩就记住了。第二天,那人擦桌子时,随手用抹布在桌面上画了一横,想考考儿子还认不认识"一"字。谁知那男孩一点也认不出来。读书人说:"这就是昨天教你的‘一’字。"男孩睁大眼睛,吃惊地说:"只隔了这么一夜,这个字就长得这么大了?"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篇文章,我读了以后沉思良久。难得回一趟老家,我到曾经读过4年书的小学看望年迈的启蒙老师。与老师闲聊之际随手翻看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读到一篇《我的理想》:爸爸在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妈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坏人,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短,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个大大的红叉,没有给成绩,估计是严重的不合格了,说不定老师还曾斥责过这孩子呢……远离贫困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以为,汉末蔡邕用"疾涩"二字来说书法的运笔法是最精确的。冯武的《书法正传》载,蔡邕的女儿蔡琰述她父亲的书法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矣。"她所说的"疾",就是快;所说的"涩",就是笔不从纸面上滑过去,使其发生摩擦,画乃有力。古人论运笔,张旭有"挑夫争道"之喻,苏东坡有"逆水撑船"之说。张说是"涩"字,苏说是"逆"字。总之,都是用笔的逆势涩进和纸发生摩擦,画才能得劲。"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相似文献   

9.
我启蒙时接触的第一个字是“一”。启蒙老师把“一”字写在我手掌心上时,我只用了一口茶的工夫就认识了,美得简直要飞到七彩云上。这时,老师向我得意忘形的心上泼了“一桶冷水”:“从前,有个学生,学了‘一、二、三’后就辞别老师了。他说,‘一’字是一横,‘二’字是两横, ‘三’字是三横。行了,我不用老师教了。谁知有人要这个学生写个‘万’字,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画了一万条横线哩……”  相似文献   

10.
风景创作﹃三境﹄谈■曾扬华“诗有三境”,古人王昌龄在《诗格》一书中提出:“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佳句。因此我认为画亦有三境。诗中的物境与风景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常言道:“万物静观皆自得”“以...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破读也叫读破,其目的是读破以辨义。这是古人训释字义的一种方法。过去学生入垫读书,要请老师给点书。点书,除去断句之外,读破读的字要在字的某一角上画一小圆圈,以标明四声。这种方法相沿成习。分析起来,破读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一、欲求功名拜禄神禄神信仰来源于原始的星辰崇拜,民俗中又称之为"文昌帝君"禄星"等。《史记.天官书》中说:"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贵人之牢。"其中的司禄,就是专管人间功名利禄的禄星。《北堂书钞》引《荆州星占》说:"文昌  相似文献   

14.
徐海帆 《考试周刊》2014,(11):39-40
<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生阅读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其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按不同的学段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达到这个阅读目标呢?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了王栋生老师的《我主张"静养式阅读"》(《人民教育》2012年第2期),文中所言所感无不是我们耳闻目睹司空见惯的现象,读后反复咀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中谈道:"学校是传道授业之所,教师本是读书人,学校教育的常态,是让学生跟着读书人在一起学习,而不是传授‘考试学’,带领学生‘模拟’、‘预测’、‘课课练’。"王老师字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天文训》语辞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之语辞有可商者:"专精"即"抟精","寒气为水"夺"久者"二字,"天道曰圆"之"曰"为助词,"霆"为电光,"五亿万里"当有所本,"所以守司赏罚"衍"以守"二字,"八尺之"下夺"表"字,"苽封"指"葑田","至于"当为后人所改,"秋分蔈定"夺"而禾"二字,"首定"当作"首穴","专而有功"衍"专"字。  相似文献   

17.
读书人语     
夜深人静的时候,沉下心来想想,觉得这辈子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做一个读书人了。这当然是从最初始最直接的涵义上来看的,就是说,不光是有书,有时间而且还有心境,一辈子与书相伴,不受限制地读一辈子书。这当然是奢望。因为这么说,倚重的一多半是客观条件。世界上哪里有这么让人称心如意的事呢?但若是着眼于主观选择,把话换过一种说法,事情就好说些了——如果说,读书人是这样一种人:世间纷纭繁杂的万物中,假如有谁规定只能任择其一,他的眼睛里只看得见书,他会毫不犹豫地只选择书。那么,这时候做不做读书人,可全在自己了。  相似文献   

18.
古人也幽默     
书低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笑话里有一《万字》的故事。相传有位财主请了一个教师到家中教其子识字,先生才教其子识得一、二、三,那孩子便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学问全部学到手了。于是,他十分厌倦地对父亲讲:"儿得矣,儿得矣,无可烦先生,请谢去。"心里得意地想,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不教我也会。可是,生活偏偏找他的别扭。一天,家里要请一姓万的朋友来作客,其父命他写一请帖,他闭门写了半日,才写了五百多画。于是,他抱怨道:"天下姓氏多矣,奈何姓万?"这则故事生动有趣地告诉我们,自满自足是人生在求知路上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它会…  相似文献   

20.
终极二班,除了个性十足的同学,当然也少不了麻辣老师。不信,请看——疯疯癫癫的(802)班,由于电影《终极一班》人气日益火爆,便自号曰:"终极二班"。在这个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班级背后,有着一群"超级无敌"的老师,且让我们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