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苏曼殊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奇人奇才式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具有自传性。苏曼殊小说中男性人物的姓名与苏曼殊的姓名有关,男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与苏曼殊本人接近,男主人公的性格与苏曼殊的性格相似,苏曼殊小说中塑造的男性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自我色彩,是对其凄苦人生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作家,苏曼殊及其小说在"言情"的魔力之外,更凭借小说思想与形式内外兼修的技术优势,获得了新旧文学转型期"承前启后"地位的殊荣。细读苏曼殊的小说,文本彰显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情缘与佛戒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拉扯、自卑与超越的纠缠等多维的思想艺术张力。也正是这种张力,最终成就了苏曼殊小说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卓越而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苏曼殊的小说放在清末民初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中,通过微观的考察,宏观的把握苏曼殊的小说创作道路,以及该历史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流变。本文认为从苏曼殊早期的《惨世界》到后期的爱情小说,无论在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技巧上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既有作家本人的因素,也与当时小说观念的变化、社会心理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对政治小说的反思与否定,也代表了艺术的回归。因而,随之而产生的鸳蝴派就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了。然而,苏曼殊并非鸳蝴派,作为从旧小说到五四新小说的过渡,苏曼殊的探索和追求是有典型意义的。他的小说中的个性意识、新颖的结构方式、自我形象的塑造、感伤的抒情倾向等等,更开启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小说中的主人公或身为僧人而陷入情感中不能取舍,或在情劫中挣扎最后以死亡或者遁入空门的方式得以解脱.情与佛相冲突的的现象构成了苏曼殊小说的特殊的情感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是在中西文化大撞击的背景下,随着个性意识渗入社会而萌生、发展的。最早写出有现代意味、即以初步觉醒的人的意识为思想基础的抒情小说的是苏曼殊,而能够代表二十年代抒情小说大潮的当推郁达夫。从苏曼殊到郁达夫,可以勾划出一条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生发展的轨迹。创造社成员陶晶孙曾说:“以老的形式始创中国近世罗漫主义文艺者,就是苏曼殊;而曼殊的文艺,跳了一个大的间隔,接上创造社罗漫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老将钱玄同也曾设想:“曼殊上人思想高洁,所为小说,描写人生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所有名士中间,除了我的老乡——文学巨匠鲁迅,现在让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苏曼殊了。这种熟悉并非只对其身世和经历的了如指掌,而是以抵达其内心为衡量标准的。其实。在灿如星辰的民国名士中.苏曼殊算不上特别耀眼的一位,而作为既非苏曼殊研究者,又跟其无亲无故的我。为何如此斗胆放言?那应归功于涂国文长篇历史小说——《苏曼殊情传》。  相似文献   

8.
辨别、澄清《娑罗海滨遁迹记》这部未完成小说的作者对研究苏曼殊的文学翻译成就及评定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作用。除从苏曼殊的思想与佛学、苏曼殊的文学与创作两方面进行研究之外,通过对《娑罗海滨遁迹记》文本的相关重要话语的考证、辨析,可以基本认定《娑罗海滨遁迹记》不是苏曼殊对“南印度瞿沙”的作品翻译,而是苏曼殊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其小说以形式的特别、意蕴的深远开启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隐现出现代意识和审美特征。本文从叙事模式的转换、人物形象塑造、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小说抒情--评苏曼殊小说的抒情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说抒情,借小说发泄内心压抑的情欲,是苏曼殊小说的总体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佛教的清规戒律、传统文化、特定时代氛围共同构成对苏曼殊个人情欲的压抑,并最终导致了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个关于男女艳情的白日梦,以发泄内心压抑的情欲。这样的创作倾向带来了小说文体的变革,改变了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状态,小说的抒情性明显增强,同时也带来了对小说叙事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王彦为 《文教资料》2014,(36):57-59
苏曼殊一生创造了小说六记,故事大多为爱情悲剧。苏曼殊于小说中创造了许多温婉聪慧的女子,却又都使她们以不幸作结,没有一个爱情完满的结局。本文大致探讨导致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原因,并通过对这些悲剧的品读,分析其背后隐藏的颓丧气息。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苏曼殊明显是一位介于“新”与“旧”之间的作家。以他的《断鸿零雁记》为代表的晚清小说中可以看到由古典性体验向现代性体验的艰难转变,可以说苏曼殊小说以其渐新渐变的叙述逐渐开创了中国小说的现代性空间,这就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苏迷     
王晖 《教育文汇》2006,(11):59-60
在我的书橱里,摆放着两种曼殊上人的集子:一种是外祖父在改革开放初期购的《苏曼殊小说诗歌集》,薄薄一本;另一种则是上下两大本《苏曼殊文集》,系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购得,除收有已搜求到的曼殊诗歌、小说外,还兼蓄其存世杂论、序跋、题画、题照、笔记、书信和翻译文字,可算是苏曼殊的全集了。嗜读苏诗,是从外祖父那里承袭来的。记得我买回这套文集时,年  相似文献   

14.
将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中,阐释其诗歌、小说、译作中所体现出的个体独立精神,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生成的作用,在其小说艺术手法的现代性倾向的综合分析中,发掘苏曼殊的极富魅力的精神探索历程,归结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5.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一直吸引着后人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文章着重对苏曼殊为什么会选择《悲惨世界》来作为他的翻译对象,其中寄予了他什么样的思想进行探讨。这其中有政治因素,文化方面的因素,以及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涛 《文教资料》2012,(34):60-62
作为"小说家",苏曼殊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地位,他创作并传世的小说虽然不多,但是却鲜明地体现了作家本人的经历以及那种让人难以企及的才情,同时还对后世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近百年来学者们对苏曼殊小说研究的相关成果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和述评,以期对曼殊小说获得一个更加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梳理1980-2010年间学界对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的研究成果,发现这些评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分别是身世“难言之恫”论、佛性决定论、“飘零者”文化传承论和叙事结构变迁论,很少涉及苏曼殊小说创作的得与失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苏曼殊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苏曼殊翻译的小说和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翻译的《悲惨世界》、拜伦诗等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观注,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的一生同印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精通梵文,编纂佛典;极力推崇佛教;翻译和评介印度文学作品。苏曼殊借助梵典,在研习佛典和弘扬佛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苏曼殊也十分喜爱印度文学,尤其是对待迦梨陀莎的作品。苏曼殊在诗文中还经常放眼于印度的风俗、地理等意象。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苏曼殊,系统研究苏曼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介绍说:“对苏曼殊及其创作,三十多年来,很是冷落,几乎没有一篇研究文章发表.一九八○年,情况变了,任访秋……写出了《苏曼殊论》(《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介绍了苏曼殊的生平,分析了他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这一介绍是很客观的.任访秋同志的文章确实打开了研究苏曼殊的局面.这篇文章,见解很精辟,论据很翔实.尤其是评述创作那几部分,写得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对人们正确地认识清末民初的重要作家苏曼殊是很有帮助的.但披阅之余,觉得任文论述苏曼殊生平部分,有一些似欠妥当的地方.究其原因,恐怕除了编校的疏漏以外,或许同作者所据的资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