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2.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时.其从事“遵命文学”的创作目的在于:“用文字来改良人生,改良社会,改造国民性,改造国民精神。”①要达到这样的改变和改造,鲁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透视,审美的观点集中在“五四”时期的要害——反对封建思想上。他不重在直接展示社会的浓黑和残酷,而把艺术的焦点投射处于水深火热、呼天号地状况的人的“灵魂”上,并在作品中常用象征来表现。 鲁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是中国和俄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第一人称”是两位作家在其小说中采用的主要叙述方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件小事》、《伤逝》、《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等都属于“第一人称”小说。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生产”的科学内涵、发展形态以及社会功能的解读,构成了“精神生产”的理论意涵。从认知结构来看,“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直接前提,“现实的人”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力量,“异化劳动”“精神贫困”是“精神生产”的现实羁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精神生产”的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思想从实现“物质富裕”、培育文化自觉、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缩小文化的“空间差距”等方面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着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八年夏天,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鲁迅先生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了《呐喊》、《徬徨》中的二十五篇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撼了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以后鲁迅一转而从事杂文写作,写下了一百三十余万字,共收为十六个文集。其小说数量不及杂文的十分之一。在中外文学家中,这种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为什么鲁迅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光照日月,传颂千古。 早在一九二三年十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极其仰慕,并推崇地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一九三一年,瞿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给他的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意蕴深厚的散文组诗。艰深含糊的措辞是其诗性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读者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这种语言形态表现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感性非现实”特质,把鲁迅这样一个现代先驱者在“历史的荒原上”苦闷、彷徨、挣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鲁迅的这种文体操作也是一次独特的“创造”语言的过程。他不仅运用了现代汉语,而且还重铸和更新了它们,使之形成新的形态。这是鲁迅所独自使用的“个人文体”。他创造的中国现代散文诗这一新型的文体,其精神与西方现代诗歌无意而合。  相似文献   

10.
《心》作为心理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社会变革的明治时代出现的传统伦理道德与文明开化的个人主义间的矛盾。作品透过接二连三的死之结局提出“明治精神”这一概念。本文将在解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我的父亲”、“K”、“先生”的死来探讨和剖析明治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不经意地翻起余杰、摩罗 ,竟被深深震撼 ,正如《酋长话语》所说 ,“余杰终于产生于我们这个时代 ,他把解剖世界的慧眼和利剑昭示人间 ,他把虽偏激但雄性十足的个性和才华展露无遗 ,也把忧国忧民、感情丰富细腻的文人之美让我们一览无余 ,更把逻辑缜密、思维严谨的历史反叛精神暴露于天下……这一切的一切 ,在我们这个时代都闪现出眩目的光芒。他在铁屋中声嘶力竭的呐喊 ,常常将我们从梦中惊醒 ,并吓出一身冷汗。”① 余杰的《火与冰》、《铁屋中的呐喊》 ,摩罗的《耻辱者手记》 ,充溢着哈姆莱特的痛苦与思考 ,堂杰诃德的荒诞与崇高 ,鲁迅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是一份瑰奇的珍宝,它以其特有的璀灿的艺术光华,炫耀于文坛,并长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野草》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艺术独创性。鲁迅一贯认为.文学作品“以独创为贵”。《野草》中的散文诗,无论是体裁格式,艺术构思或写作手法,所显示的新颖或独特。都是异常罕见的,它充分表现了作者艺术上惊人的独创精神。同时,鲁迅这种艺术独到性,又是他善于广泛借鉴和吸取各种艺术经验的结果。他曾说:“必须博采众家,取其所长,这才后来能独立。”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两部著作《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而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张氏几乎在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张氏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何在?通过对张氏生平的梳理和文本的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以及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从个人潜在的心理因素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一种“复仇”,向曾经带给张氏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又包含了以此来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以及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方面的动机;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4.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后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笔法老道、意蕴丰厚。从文本解读与教学解读的层面上分析《孔乙己》的文学价值及思想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思想理念,深入地挖掘出旧中国的社会弊端及对新社会的美好愿景。通过叙事学、结构学、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文学价值,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探析《孔乙己》在人才培养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塑造了一位讲理学的老先生——鲁四老爷的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反动而守旧的人物,是封建复古势力所崇尚的“理学家”,对这样的人物进行解剖,无疑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鲁迅在文章开头的第一自然段,就把这个人物抬出来示众: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淳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或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包涵三个要素:审美、历史文化语境和文本细读,这三个要素都可以运用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文化诗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会加深教师和学生对这首诗复杂意蕴的准确理解,也会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课文学习鉴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张丽丽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而在《围城》中作者所要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人们的虚伪面孔。以漫画夸张手法嘲弄、揶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通过对留学生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间大学,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