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流言一经发生 ,传播极为迅速 ,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乱。校园并非净土。近年来高校校园流言的发生有上升和发展的趋势 ,流言尽管不多 ,但影响极为恶劣。因此 ,认真研究高校校园流言的形成规律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建立预防和控制校园流言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一、高校校园流言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所谓校园流言 ,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 ,而在校园乃至社会上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从流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校园…  相似文献   

2.
流言是社会运转中常见的话语现象,是民众社会心理的外在体现。流言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相关,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由武汉向全国蔓延,与之相关的流言信息明显增多。在疫情扩散期间,疾病成为社会言论爆发的"台风眼",并对所属社会产生信息吸聚效应,甚至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疫情流言自武汉起,经历由群体流言向社会流言的演变过程,并体现社会大众对患病者群体从"污名"到"同情"的心理转向。以流言为研究视角,对疫情期间民众心理与信任危机演化过程加以分析,积累疫情期间民众心态转变的相关经验,可为疫情后期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于流言并不陌生,古往今来,每个人几乎都与流言打过交道,应该说,它是人类行为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流言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是大相径庭的。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流言无处不在,内容时多时少,传播速度或快或慢,社会影响有大有小。既然流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应该面对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拟就流言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 2 0 0 3年 3月 8日至 9日对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现象实施入户调查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流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人际传播中的亲身传播。流言的核心成分是真实的 ,流言中的细节大都是虚假的 ;二者综合作用 ,造成这样一种状况 ,即公众试图对这种不明疾病加以防范 ,但因缺乏足够的正确信息 ,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流言的真实部分得到正式渠道的证实后 ,即成为“消息” ,虚假的部分被否定后 ,仍以流言的形式存在或消失。流言扮演了“反权力”的角色 ,即它迫使“权威”的正式渠道作出公开回应。流言发展到一定程度 ,已完全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 ,正常社会生活无法继续下去 ,最后 ,危机促成转机 ,政府和媒介开始转变态度 ,对病情作了大量公开报道 ,“非典型肺炎事件”从最初的流言传播、公众恐慌 ,转入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拉祜族女作家娜朵在小说中常借助流言来展开故事情节,这些流言给人以思考和启迪。娜朵对流言的艺术性运用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族和女性代言和发声。分析其作品中的流言话语有助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社会背景,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人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冠疫情导致大量谣言、流言的传播,这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疫情的防控并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国内特别是海南省内疫情得到较大程度上控制,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疫情大多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后疫情时代的相当长时期内,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依然存在。在深入分析海南当前疫情之下与后疫情时代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及其危害性基础上,对当前海南疫情防控中如何防控谣言、流言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流言     
流言的本质,便是把道听途说的传闻加上自己的想像。又传向自己熟识的人,于是知道这流言的人便成几何倍数增长。所以流言一旦开始传播,是很难停息的。流言中的人是痛苦的,虽然流言是假的,可与自己的影子总是有重合的地方,所以他们痛苦。流言外的人呢?他们快乐,因为他们的快乐建立在流言中的人的痛苦之上。  相似文献   

8.
所谓流言指的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作为一种非正常的人际传播行为,它违背了人际传播伦理"待人真诚、与人为善、报人以信"的要求.从流言的产生与传播、流言与伦理以及流言的控制三个方面对流言现象进行学理分析,可以发现,控制流言既需要快捷有效地公布信息,也需要主流媒体的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处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阶段,高校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处于一种急剧变革的时代,师生的心理期望和不安交织,校园矛盾在某些阶段还比较严峻,这给校园流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可能。校园流言混淆视听,动摇高校改革的信心,削弱校方的行政权威,降低高校内部的凝聚力。本文在深入研究高校校园流言的特征和探析其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预防和控制校园流园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灾害频发,流言纷起。就传播心理而言,事件的重要性和信息的模糊性是滋生流言的主要原因,而少数人的蓄意煽动、大众认识水平的局限、应对灾害能力的不足和特殊时期心理的剧变是促成流言传播的关键因素。形形色色的灾害流言纠缠着复杂的社会心态和破坏因素,成为侵蚀政府权威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一股灰色力量,更增加了灾害应对的复杂性和难度。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均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以应对和化解灾害流言危机:从源头上杜绝流言的产生传布;从信息源入手,惩戒造谣传谣者;力戒妖妄,铲除流言借以生发之本;疏堵结合,以确保灾区人心和秩序的稳定;明辨真伪,处变不惊,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网络谣言通过网络得到广泛的传播,给国家、社会和当事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它的产生与传播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和技术条件.我们只有细致地研究网络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与技术条件,认清网络谣言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才能找到治理网络谣言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使网络发挥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与以往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加恶劣,其不仅危害到了造谣对象的工作与生活,欺骗了广大网民,引起社会恐慌,也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因而有必要对如何规避网络造谣的危害及风险进行探讨。针对其所带来的各种危害与风险,需要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网络伦理的宣传力度、增强他律与自律、使用信息过滤技术等技术手段及架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等角度出发来实现将网络造谣事件的出现概率最小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网民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谣言传播行为形成机理进行研究。以食品安全谣言传播事件为背景,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关假设,运用 SmartPLS2.0 软件构建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传播意愿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民面对食品类谣言的主观态度对传播行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网民个体焦虑感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对谣言传播态度有显著性影响;食品谣言的可信度、时效性及传播方式便利性等谣言本身特征,对谣言传播行为意愿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排斥,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反洋教运动或称为教案.过去学者们大都从政治侵略、文化冲突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出发对民教之争问题进行探索,即从人们的认知失衡、谣言传播、社会刻板印象、角色冲突四个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对晚清教案的发生原因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发生的历时仅11天的河北容城"艾滋女"事件很快落幕了,但是在整个事件中,网络把关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使网络实际上变成了摧毁个人名誉的屠宰场,造成的极坏了社会影响。网络把关角色的弱化,会造成虚假信息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以及网络暴力等现象出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因此,必须从把关者个人素质、社会制度建设等方面规范网络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09年6月17日,湖北省石首市发生因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导致的数万群众围观起哄,围堵道路事件。虽然此事件反映了当地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式不当和一些累积的社会矛盾,但西方媒体的所谓“客观性”报道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蔚然成风,特别是"秦火火事件",可以说将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目前,网络谣言的传播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特征,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通过对其动因的探究,初步总结出防控网络谣言是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共同努力,在自由表达权利与建立维护网络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Rumors tend to proliferate in times of crisis. Recognizing the value of the informal rumor channel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realizing that more conventional channels may lose credibility in crisis, the authors attempted to co‐opt the rumor channel by squelching inaccurate rumors and spreading verified information. Unable to discover a suitable model in the literature for the operation of a rumor control center, the authors designed and tested a new procedure during the Graduate Employees' strik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75.  相似文献   

19.
彭涛  陈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98-101,122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而这些事件中,谣言起着极大的反作用。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对这一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