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纵横谈     
雕龙 《学子》2003,(2):10-10
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阶段,老师对学生全面监控,面面俱到,而在大学中,老师仅是引路人,作一些提纲挈领的讲解后,剩下的便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如何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逐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大学低年级朋友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宝贵的阶段。与高中阶段相比,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大了,但更容易走错路,而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应付考试。为取得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而为考试  相似文献   

2.
一个教授问他的学生,今天你做了什么?学生回答是读书。教授又问,明天做什么?学生回答仍然是读书。教授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愤怒起来:那你还用什么时间去思索呢?在这个片段中,学生的“勤奋”与教授的“愤怒”都让人感慨,而我却感动于教授的“愤怒”,更理解他对“思想”的强烈需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国人的至理名言。这句名言对读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它强调了“厚积薄发”,但显然也易给中国教育一种误导,仿佛读书就是积累知识。于是,教师与学生渐渐习惯了不假思索地读书,学生记住了书中的知识,考试拿了高分,那便是会读书。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3.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相似文献   

4.
我的读书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书是一大乐事。“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吸收新知识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有甘也有苦。然而,各种滋味,却需要亲自去体会。读书,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埋首于书堆中,被迫苦心研读,这时候,所有书本的名字,不是讨厌,就是可恶。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等学校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考试方法的改革却迟迟不能推行。然而,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向我们证明这一改革是势在必行。一、考试方法急需改革 (一) 考试方法和能力的关系。据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目的会影响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而学习方法又会影响能力的发展。在大学里,考试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不少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往往围着考试转。如果一个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那么,学生为了对付这个考试而学习,就会较多地使用记忆能力。结果,记忆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其它能力却很少有发展的机会。但是,如果一个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考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那么,学生就必定较多地使用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读书是学生的主业,学生入学本来就是读书的,这是常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却将读书视作畏途。除了课本和考试必读之书以外,大多数学生眼中无书,也压根儿不读书。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人的教育,然而在以"读书—考试—上大学"为学生奋斗目标的今天,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而人文教育却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马加爵惨案""药家鑫事件"的频发给人们敲了警钟,也让人文教育越来越引起关注。历史学科富含人文性,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理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如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很严重。针对考试,老师整天讲题目、提问题,“讲”和“问”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太少。不读书,知识无由丰富,视野无从扩大;不读书,写作无所借鉴,语言无由多彩;不读书,知识无法提高,智力无能发展。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读书,读中理解、吸收、转化为能力。因此,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研读方法,进一步发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要务之一。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常说: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学校更应该成为引发学习的场所,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习自觉化的形成提供帮助。因此,引发学习才是学校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引发学习?读书,引领师生爱读书,会读书,会创造性地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反思、感悟、实践、创造。真正实现学生不再完全为考试、升学而读书,教师不再完全为写论、备课而读书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学生的主业,学生入学本来就是读书的,这是常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学生却将读书视作畏途。除了课本和考试必读之书以外,大多数学生眼中无书,也压根儿不读书。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当从小学开始,在诸多行为养成教育中,就应该培养读书习惯,使其成为孩子们的自觉习惯。  相似文献   

11.
李晓峰 《文教资料》2011,(25):70-71
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不喜欢甚至厌恶读书。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正确地引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读书的兴趣需要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喜欢读书,而不是为了考试、奖励、害怕等因素而读书,要让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读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借助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低年级学生处于情感单纯容易接受更容易感化的阶段,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深刻的思想性都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振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土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学生思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好的机会。当过学生和关心学生的人们都关注着考试,更多的人为了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考试的最终目的。利用评价手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考试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应该从低年级入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香港吸引本地以外优秀生源来港读书的现象引人关注,这固然与香港的大学竞争力有关,但香港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所起的支撑作用亦不能忽视。其实,十来年前,在香港的中小学里学生抄课书、背诵死知识的情景与内地一样,因为升学压力大,学生和家长饱受煎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香港吸引本地以外优秀生源来港读书的现象引人关注,这固然与香港的大学竞争力有关,但香港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所起的支撑作用亦不能忽视.其实,十来年前,在香港的中小学里学生抄课书、背诵死知识的情号与内地一样,因为升学压力大,学生和家长饱受煎熬.  相似文献   

15.
一位中学生首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所以我结合个人的成长经验先谈谈家庭教育。我在1960年通过考试到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培正中学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而我的小学教育是在香港的乡村完成的,连最基本的英文和算术都不够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的发展,改革考试方法势在必行。“能力补偿法”在考试中的应用,是探索改革考试方法的一种试尝。笔试和口试是习惯运用的考试方法,而笔试和口试共同存在的问题是考试时每个学生只能单独思考和孤立回答问题,在思维上与其他学生隔绝联系,因此只能起到按教师要求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能通过考试使每个学生引起思维共振、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语文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考试为方向标,课堂显得枯燥而乏味,缺少韵味。学生虽然在课堂中通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能在考试中获得一定的成绩,但真正运用语文的技能却较弱。  相似文献   

18.
<正>一位学生首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所以我结合个人的成长经验先谈谈家庭教育。我在1960年通过考试到香港培正中学读书。培正中学是一所非常有名的学校,而我的小学教育是在香港的乡村完成的,连最基本的英文和算术都不够水平,所以念中学一年级需要比较用功才能跟上培正的课程。但是在乡下的学校闲散惯了,我始终提不起很大的兴趣念书。当时的班主任是一位叫叶息机的女老师,培正当时每学期有三段考试,每段结束时,老师会写评语。第一期叶老师  相似文献   

19.
一、读书指导法 (一)读书指导法的意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法。我们知道,读书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所著《给教师的建议》(下)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总之,读书、阅读,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20.
笔者的一位师兄,当年中文系的四大文人之一,近日忽然弃语文而教生物。理由竟然是:语文教师很多,读书同道太少。这貌似奇怪的改行理由,细思先让人一怔:能读书、善读书不正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吗?再想却让人一惊:我们有多少语文教师一直坚守读书的本分呢?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读书,自己却除了教材、教辅根本不读其他书,更别说经典了!教师自己都不读书,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教师自己的语文素养缺少源头活水,仅凭自己学生时代的一点知识积累与成人经验,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能保证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