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占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_占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变好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接着,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  相似文献   

2.
胡克林 《考试周刊》2011,(88):38-38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2012年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诗题。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简直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养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上事实表明诵读经典诗文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版 )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50篇”,同时,还附有 8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古诗博大精深,凝练含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儿童诵读古诗既是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是古诗语言的积累。为此,笔者自三年级上学期起,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每周诵读古诗一首的活动。   一、规划诵读内容   每周的诵读内容切忌信手拈来,临时准备。在活动前,教师应当整体规划诵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参考《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看图读古诗》、《儿童启蒙古诗三百首》等古诗蒙学书籍,选…  相似文献   

4.
韦鹰 《广西教育》2012,(24):43-44
从2006年开始,百色市田阳县实验小学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该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全国“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  相似文献   

5.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华古诗文经典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让小学生了解、诵读古典诗文,有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语文课程标准》将诵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明确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时,最好将学生生活贯穿于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诵读积极性;鼓励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文,感悟古诗文中的语言美。总之,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古诗文诵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黄爱琴 《广西教育》2012,(25):35-36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相似文献   

9.
孙丽 《甘肃教育》2009,(10):43-43
诵读经典诗文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教师该如何开展诵读古诗文的活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璀璨的中华古经典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年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学校以"精耕传统沃土,让校园诗飘词舞"的校本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了"诵古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主要做法是: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首先,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