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课堂”之“三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课堂"是如今教学界比较热门的一个名词,也是很多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生态课堂"有怎样的特征?又该如何构建?我认为",心态""状态"和"动态"是构成课堂教学"生态"的三个重要元素。"生态",首先是一种"心态",是引领学生"全程参与"的心态。传统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有一个生字"春",如果老师不强化教学,学生很容易和上册学过的生字"青"混淆。为了加强学生的第一印象,教"春"字时我没有出示"青"字让学生比较识记,而是教学生"给生字编儿歌",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又避免了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同学们,这个生字(指‘春’字)读什么?谁会读?"  相似文献   

3.
生本教育主张改变传统师本教育"先教后学、教多学少"的模式,实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师的角色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向设计学习,教师要将以往自己手中的"教案"改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探索一条"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际上是自学而不是教学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我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那么,在当代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来对待"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呢?本文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单是"教什么",更是"怎么教"和"为何教"。首先是言传"知识",形成"能力";其次注重身教"过程",授以"方法";再次是交往"情感",正视"态度",体现"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孟其银 《现代语文》2009,(11):62-63
"教课文"与"教语文"差不多,平时我们老师所说的"教语文",其实就是"教语文书",也就是"教课文",能把课文教好,其实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语文老师了。但"教课文"与用课文"教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语文书“教课文”,其实就是传统的“教书匠”;  相似文献   

8.
教育走向生本已是必然,变"适合教师教的教学"为"适合学生学的教学",关注学生,关注个体,是生本教育教学观的基本理念。生本教学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作业前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评价激励"。导学案作为生本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物质准备,在整个生本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案,生本教学的导学案更侧重于"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把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结构,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朱向明 《生活教育》2012,(11):56-57
教语文的都知道,孩子习作水平的提高重在"指导",更贵在"讲评"。如何高效"讲评"呢?仁者见仁。近年来,我在"讲评"孩子习作时做了这样一些尝试——变枯燥的"就事讲事"为"就事讲故事",感觉效果不错,不妨晒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1.
孙志毅 《师道》2010,(10):4-4
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吗?应该是,但又似乎不是。既然是"专业的",那么就应该经过专业化的系统训练。师范院校就是"教人怎样当老师"的高等教育机构。可是它教过我们当老师吗?  相似文献   

12.
陆佳华 《辅导员》2010,(13):109-109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常规性的行为倾向。新理念下呈现的新型数学课堂应该是"活跃、灵动而又稳定、常规"的课堂,它不仅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习常规。我们要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由"教"达到不要"教",由"讲解"转为"点拨",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行为与学习习惯。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呢?  相似文献   

13.
课后,常听到许多教师发出阵阵感叹: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有些学生真可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但静下心来细细揣摩,难道这些在老师们眼中的"朽木",心中的"老大难",真的就"病入膏肓"了吗?看问题要一分为二,试问有谁不是从孩提时代的顽皮、懵懂、  相似文献   

14.
"以不教为教",为千古不朽的教育名言。问题在于从字面上看来,"不教"与"教"正好相反。"不教"原是轻而易举之事,谁都做得到,为什么"不教"又会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呢?尽管千年以来人们对这个论断深信不疑,且越到后来,越珍视这个箴言,却甚少见到对这个似乎矛盾统一的命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其实,这是一个未解的深层次教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出了新的召唤。怎样使我们的德育获得其应该拥有的魅力呢?德育的前路在哪里呢?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从重"教"转向重"学",这一路径转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生本课堂提倡教师"隐身",学生"上线",将课堂交给学生,师生角色的互换,使课堂点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富有艺术性的点拨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增强学生记忆的"催化剂"。教师怎样做到"此时点拨正当时"?  相似文献   

17.
裴亚广 《文教资料》2010,(24):54-56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本文在分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层面上,从策略的角度,提出"四个转变":"教后学"变"学后教"、"填鸭式"变"导学式"、"师本课堂"变"生本课堂"、"教定学"变"学定教",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堂教学"无效和低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千世界,华彩纷呈,作文何尝不应如此?但平时教学时,一篇篇作文读过之后,印象深刻的只有寥寥几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中缺少亮点,没有自己的"华彩",没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那抹"红色",所以,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不用提印象深刻了。那么,教师应如何使学生的作文有亮点呢?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反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晓川 《考试周刊》2011,(32):140-140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经常是"脱节"的,影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怎样才能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密切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处理相关"反馈信息",以确保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09,(11):131-13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论语》是其思想的结晶,被奉为"经典"。"儒家"是一种学派,不同于西方以"圣经"为依归的基督教等宗教。"儒教"非教,"儒教"之"教"非"宗教"之"教",乃"教化"之"教",同时也具有"政教"之"教"的含义。"征圣"和"宗经"在现代社会仍然不可或缺,同时更应牢牢把握"非教"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