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德智一体化",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互动交汇,有机整合,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落实,在组织上搞好德智一体的指挥调控系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交互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德育的建设过程中以丰厚的智育为支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国家早已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指明方向,体育要与德育、智育融合构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天府一小的“雅正”课程体系里,体育不仅是“育体”的课程,更是一门“育体”“育德”“育智”三育相融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关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我国教育理论界通常的说法是"德智一体化"。这种说法在重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同时,忽视了德育智育之间的差异。德与智在内涵、范畴和指向上各有不同,二者不能互相代替。中国文化传统强调了德智统一的一面,但也毫不否认德智之间某种程度的分离。认识不到这一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缺乏理性分析的表现。"德智一体化"产生的理论根源主要是由于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智关系问题上,更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德智统一化"。  相似文献   

5.
“德智一体化”,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互动交汇,有机整合,在思想上统一,在行动上落实,在组织上搞好德智一体的指挥调控系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交互融合和创新发展。在德育的建设过程中以丰厚的智育为支撑,这样的德育是高层次的德育,能够有效地实现德育的保证作用、动力作用和导向作用,而在智育的建设中,德育是发展的动力,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同时,智育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生态,高职课堂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在"互联网+教育"新的教学模式下探索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客观的总结"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因素和有效规律,构建与之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此指导教学新模式的落实,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传统德育的发展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且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滞后、对互联网的作用认识不足"等一系列现实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以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围绕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功能实现,可以从更新教育理念、发挥网络优势、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素养等方面进行立体建模.  相似文献   

8.
学生缺乏“体育课热情“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德育是灵魂,智育是基础,体育是载体,是贯穿德智的前提.分析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对体育课缺乏热情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对策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体育教学的设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小学教育体系将智育视为唯一的教育任务,一味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新时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陈旧的教育模式,将"五育"并举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而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也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为此,文章以小学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德智...  相似文献   

10.
川大附小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坚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真实成长,从而形成了附小智育发展基本的主张——"现代生活·情生智长"。基于这一教育主张,根据"学生事大"的基本立场,明确提出了附小的课堂教育主张——"现代生活·情智课堂"。数学学科也应体现生活教育的内涵,从目标与教学设计上落实"现代生活·情智课堂"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五育”理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看作有机统一的整体。“五育”的辩证统一和有机融合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看来,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逻辑基础。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不仅内在包含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维度,也融合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五育融合”不仅意味着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统一,而且还意味着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内在包含着生命、知识、道德和审美四个基本方面。只有这样的教育,才真正具有丰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78年以来,德育与智育的“地位”之争,形成了“矛盾范式”与“系统范式”相互交错的历史轨迹,前者以“智育第一论”、“德育首位论”、“德智并重论”为主要观点,后者以“智育基础论”、“德育渗透论”、“德智一体论”和“德智统一论”为主要观点。智育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高校思政课的性质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走向“德智共生”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呈现出基于技术过程的独特内涵及时代特征,与高职德育存在内涵相融、价值相向、路径相通的内在关联。在高职德育实践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目标“重技轻德”、主体“德智分离”、路径“显隐失衡”、机制“自发松散”等四重困境。为促进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基于德育共同体理念,从协同“德技并修”育人目标、协同“德智融合”育人主体、协同“同向同行”育人机制、协同“显隐结合”育人平台等四个维度,探索高职德育中工匠精神协同共育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构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强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探索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做法,构建了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金国英 《时代教育》2013,(4):154+165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智育的培养,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认真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方法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内容。当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策略,笔者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目的的。本文重点探究如何善于用"拼搏精神"促进小学生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华章》2008,(2)
美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渗透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教育中,当然语文也不例外。最优化的语言教学是德育、智育、美育的以智育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巧妙地融合德、情、智"三商"教育,并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注意运用知识魅力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将"三商"教育与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提高,那么,教书与育人就能达到和谐共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德育课活动教学法的含义进行解读,进而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实践应用原则进行阐述。从优化德育课程规划的设计、构建大学生德育水平衡量体系、建设德育教育互动平台、完善活动德育模式考评体系四个维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活动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系统化的探究。同时,从活动德育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和校园及社会教学活动两个层面对"互联网+"活动德育模式教学实践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对传统数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以及教育资源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数学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的分支之一,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深化数学教育改革、构建泛在数学学习环境、推进精准教育管理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实现多元化教育评价,促进"互联网+"与数学课程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实时、自由、共享的数学学习环境,深层次、多角度地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而加速数学教育的变革.最后提出"互联网+数学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未来智慧数学教育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