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潜规则的本质是一种江湖规矩,江湖文化是其亚文化母体。江湖文化是由游民创立的一种底层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生存文化和寄生文化,具有聚群、趋利、恃强、尊上、寄生五个基本特征。江湖文化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和心理根源。潜规则的盛行是江湖文化被广泛认同的结果。潜规则的消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2.
武侠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武侠电影彰显的侠义精神代表的是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关怀。《龙门飞甲》再次展示了江湖侠客快意恩仇的武侠电影之应有之义,值得关注的是电影里弥漫着的情与爱,这些有关江湖的风月故事,有情爱,也有情谊。《龙门飞甲》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使情与爱多了一份浪漫,使"侠"与"义"在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4.
许昌良 《中小学校长》2011,(11):34-35,47
"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文化的印记,学校就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有文野之分,无论"文"或"野"的文化、精致抑或主流的文化,都是从学校流淌出来的。古往今来,人才主要是靠学校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古代的私塾、书院,还是现代学校,无不留下其特有的文化的烙印。正因为如此,人们说"办学校就是办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论断,可用《礼记·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来作深入的阐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教育从其宗旨看,就是素质教育;从方式上看,就是文化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一内因,而在发挥这内因作用的外部条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武侠小说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时间上讲是指1949年之后的的武侠小说。当代武侠小说承继现代武侠小说之流变,以"侠义"为中心,以"江湖"为战场,着重写江湖中的人情、人性,同时又吸取了世界流行小说的要素,具有更为宽广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武侠小说主要分为"港台新武侠"与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通过造反与招安两种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展现了"江湖"文化与"庙堂"文化的融合、渗透与排斥.从这种文化视角阐释梁山水泊的内部冲突,对深入理解《水浒传》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湖湘文化要义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湘文化之要义在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勇敢尚武之精神,通论近代湖湘文化,实江湖与庙堂文化之融合,其草根性铸就湖人发奋诉求之心理,自成同以降,湖湘文化以集团驱驰之势书写近代史,湖人引颈经世,略论近代湖湘文化,以期还近代史之本源。  相似文献   

9.
肩负以文化人重要使命的大学文化,面对变迁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变动的学生群体特征,直面文化多元伴生的文化消费,"文"入所目,使其触目动心,提升大学文化"文"的感受性;关切学生群体内在的情感追求,"化"动所心,使其赏心悦目,增强大学文化"化"的感染力,进而促进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从情感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思想升华,应是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0.
功夫片与警匪片中的"江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很少有人对之加以比较。《笑傲江湖》和《无间道》系列电影堪称是香港武侠和警匪片中的经典,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阐述功夫片与警匪片中"江湖"的差异。江湖作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场域,充满了各种斗争,在展现江湖中人命运的同时也将江湖的险恶和江湖作为一种社会隐喻所呈现的对某种生存环境的透视表现了出来。本文试图探讨江湖这一意象的分析来探讨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文"即文化的精神内涵。"文"的充实,不是阐释宣传上的高、特、新,而是精神落实上的科学化、细化、实化。文化内涵充实,育人潜能才会充分,育人才有实效。文化建设素为学校育人的共识共求,然而,有了"文化建设",未必就有文化,更未必就有育人的实效。道理很简单,文化者,文以化之,文化建设贵在实"文"。所谓"文"即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精神的文化,犹如没有灵魂的躯体。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纪可妹 《考试周刊》2013,(68):17-18
沈从文的根在湘西,湘西文化孕育了从文散文中独特的文化氛围。沈从文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对之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同时他凌驾于湘西文化之上,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这样的文化意象:一方面对湘西自然之子的生命形态大加赞美,另一方面对湘西历史与现实中的悲剧性命运感到"无言的哀戚"。这种"又痛苦又快乐"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具备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哲学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以人的哲学为灵魂和目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其过程就是人的文化生成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大学生的文化生成;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4.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15.
周琴  赵明玉 《家教世界》2013,(10):245-246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诗、词、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相对诗、文而言,宋词更能体现宋人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取向,更具有"一代之文学"的地位。本文拟从韵文发展和宋词意蕴之间的关系,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入世与出世永远都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居庙堂之高则不能体会江湖生活的自由与闲适,处江湖之远则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抱负。他们试图在江湖与魏阙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身在魏阙,心存江湖”,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经成为中国文人们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了。千百年来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让文人们把手中的一竿羊毫,当做是由江湖通向魏阙的桥,少有人想要急流勇退。向前,向前,只要每跨出一脚,离心中的圣堂就更近了一步,就连秦始皇惨无人道的“…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数学教学常以"科学性"至上,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智力为主,却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价值,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数学文化品格普遍缺失,造成"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从"数学文化"的视角出发,深层次剖析教材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内涵;立足于课堂教学,追本溯源,关注数学的本源;返璞归真,发掘数学本质;阐幽显微,感悟数学思想;耳濡目染,品味数学之美。力求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寻求"以文‘化’人"的路径,让数学课堂更加深刻而灵动。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不是制造职业机器。文化就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与之相应的是人文文化及其价值理性与科学文化及其工具理性。教育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又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基础,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其宗旨是素质教育,从手段上看,教育是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需具备的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它们的基础。文化素质是素质的基础,又是基础的素质。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是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周文"是西周贵族创造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体系的概称。中国古代有一个"文"的传统,其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举世罕值其匹。这一"文"之传统即由"周文"发端,嗣后相续相禅、延绵至今,从未断绝。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文疲弊",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之传统的断绝与衰微,相反这正是其新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从"文"的历史传承角度看,"周文"是诸子百家之母体。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有着无比丰富的"文"之历史,而且对一切诗文的研究都只有在这一"文"的语境中进行,方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