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坡发愤立志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历史上侍弄文字的高手。苏轼更为突出。不过年少时有过这样一件事。苏轼从小机敏过人,虽然年少,但许多文坛高手都不敢对他小看,他自己也觉得很是得意,骄傲之心渐生。这年春节,苏轼想借机一显才华,便作了一副春联贴于门上:  相似文献   

2.
<正>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相似文献   

3.
《人间词话》有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在此。”可知境界乃诗词之本。北宋一代大豪苏轼之词便胜在其境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如天地奇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复乎轶尘绝迹,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苏词境界之高于同时代词人,乃至前无古人后无来,究竟是何道理?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云:“(轼)尝谓辙曰:‘吾视今之学,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这里,苏辙指出,在黄州之前,苏轼认为苏辙的章与自己还是不相伯仲,但黄州之后,苏辙便“瞠然不能及”了。由此可见,黄州时期在苏轼的创作生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苏氏昆仲皆为杂记名家,苏轼创作<超然台记>于前,苏辙创作<黄州快哉亭记>于后,苏辙似乎是有意与其兄角力,两篇杂记出于同一机杼.对此,过珙、林云铭、李扶九等评家均注意到其共性特征.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评日: 全篇止拿定"快哉"二字细发,可与乃兄<超然台记>并传.按"超然"二字出<庄子>,"快哉"二字出<楚辞>,皆有自乐其乐之意."超然"乃子由命名,而子瞻为文,言其无往而不乐;"快哉"乃子瞻命名,而子由为文,言其何适而非快.俱从居官不得意时看出,取义亦无不同也.文中一种雄伟之气,可以笼罩海内,与乃兄并峙千秋.  相似文献   

5.
陈善巧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107-108,130
与唐人对李白的高度评价相比,宋人对杜甫推崇备至。由于受时代思想的影响,苏轼苏辙兄弟对杜甫的评价亦高于李白,但是苏辙更多的是公然的贬斥与指责。苏轼在对杜甫的高度推崇外,从个人性情出发,对谪仙李白高扬个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进行讴歌。文章着重从苏轼兄弟对李白态度的异同出发,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各有一篇论"六国"的文章,虽然都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但实属两种类型,苏轼的《六国论》就六国久存而秦速亡这一历史现象作分析,其中突出强调的是"士"的作用。在苏轼看来,六国之所以久存乃是由于"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因此,  相似文献   

7.
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共同赴京。苏轼在此次途中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包含着诗人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模糊思考与探索。这一哲学思考成为苏轼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它起源于这一时期,成熟于黄州《赤壁赋》,而《赤壁赋》之后苏轼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一哲学思想的发轫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南行集》苏轼诗歌的江水意象中。在此次进京途中,苏轼与江水意象二者之间实现了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9.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诗,"气魄豪迈,颇有李白概".现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其中居琼三年,所写的也算不少.据苏轼《居儋录》(又名《海外集》)所载,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一百六十九首,散文一百二十八篇,辞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其弟苏辙(子由)对他在岭南的著作这么评价:"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之未达."又说:"东坡谪居儋耳,独善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苏辙  相似文献   

11.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七册《题西林壁》及《冬景》)(公元一○三七至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二十一岁中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诗文有《东坡七集》。李白(五册《夜宿山寺》及《早发白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的小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之所以写出这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笔调奇逸,风格健朗的好词来,完全是情感积聚的瞬间反映。苏轼,苏辙深厚的手足情不能不令人感动。苏轼,苏辙两人嘉佑元年(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同榜进士,一时名噪京师,并受  相似文献   

15.
一、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相似文献   

16.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17.
《东坡先生墓志铭》是苏轼之弟苏辙的亲笔墓志,苏辙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再现了苏轼的一生。元代脱脱《宋史.苏轼传》是在墓志铭、笔记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润色而成的,中间穿插有不同时期苏轼上表的疏、议,内容详实,前后连贯。林语堂本《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崔铭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都是可查可考、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的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8.
最早提出苏轼词诗化倾向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以后王灼《碧鸡漫志》、陈应修《于湖先生雅词序》等都有类似的看法.为什么说苏轼词具有诗化的倾向,又是什么促成了苏轼词的诗化倾向呢?比苏轼稍晚的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专著《词论》中说:“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  相似文献   

19.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方面均有极高成就,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这样一位堪称全才的大文豪,一生却大起大落、命途多舛。可是,他却未被命运的悲剧击垮,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纵观苏轼作品,他的人格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与亲友的感情笃厚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作品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如最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公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诗人苏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在苏轼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与其感情最深、彼此唱和作品最多的,就是他的弟弟了。他们彼此视对方为生命中不可一日或缺的知己。"二苏"既是手足情深的兄弟,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如果要对他们兄弟二人当中的任何一位进行研究和评价,都必须要拿另一位来作为参照和比较的对象。本文通过对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研究,揭示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兄弟二人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复杂多变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