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撰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批评的专文,《史通》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卢奇安与刘知幾生活在相差5个世纪的不同国度,但是他们二人在历史真实、史书编纂以及史家素养等基本史学理念上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并且都对西方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论撰史》与《史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西方史学史上诸多理念的异同,有助于深化中外史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英伟  李志彬 《文教资料》2010,(19):111-112
刘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评论和史学理论著作,其中尤以"直笔论"最能体现他的史家主题意识和和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本文认为刘知幾"直笔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三大方面:对曲笔的批判,对古人与经典的评议和对史馆制度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汉书·五行志》由于其编撰体例和承载的"迷信谶纬"思想,而备受批评和冷落,相对于《汉书》整体研究来说,有关它的资料更是寥寥无几。近来,对其研究有升温的趋势,内容也涉及到多方面。基于此,主要从《五行志》的创作意图、思想和价值考论方面,审视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西汉孝惠帝缺位于司马迁《史记》,而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其增立《惠帝纪》,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史记》、《汉书》中涉及汉惠帝相关篇目的细读,在史学视角与文学视角进行对比之后,窥见出《史记》发展到《汉书》,史学性增强而文学性减弱。  相似文献   

5.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6.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史籍本身担负着文学选本的功能。通过梳理可知,《汉书》选录的各类西汉之文共计一千零一十篇,这些文章不仅在传中人物刻画及辅助行文叙事等方面具有点睛之功,还为后世遴选出了代表汉人审美的文学作品,集中彰显了《汉书》作为史籍所具有的“选文”功能。与此同时,《汉书》的选文观为以《后汉书》为代表的史部著作和以《昭明文选》为代表的集部著作提供了选文范例,在选文体式与录文规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样式。至于班固所追求的“典雅”与“精约”的创作指归,亦被后世诸家所沿用。这不仅促进了后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后世文学诸体在内容与体例上的不断完善与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8.
祝昊冉 《文教资料》2012,(31):1-2,7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从著录体例的角度对《汉志》和《隋志》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出现的另两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典籍流传情况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掌握唐代典籍图书流传著录情况有重大帮助。并试着从两志的著录体例着手去研究,进而发现二者之间在这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和两志在著录体例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11.
《史通》对范哗《后汉书》的评论,主要涉及体例和史料采择诸方面。其评论既有精到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总结得失,明其利弊,对于我们学习《史通》和充分认识《后汉书》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朝中后期著名的学者、史学评论家胡应麟(1551—1602),其治学以"淹博"、"会通"而著称,著述丰厚。其中《史书占毕》一书较集中地反映了胡应麟的史学批评思想,在史学批评观上提出"务成曩美,毋薄前修",在史家修养上提出"公心"、"直笔"二善说,在史文表述上提出"约而该,赡而整"等思想认识,这是从唐代刘知V《史通》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之间十分重要的一部史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13.
《史记》《汉书》撰《游侠列传》是汉初游侠群体兴盛的直接体现,也和著书者的人生经历、个人遭遇及家族传统等有关。《游侠列传》对游侠"重诺""守信"等侠义行为的歌颂,使侠义精神得以传播。《游侠列传》对游侠"滥杀""放纵"等行为的批评导致《史记》《汉书》之后再无《游侠列传》。  相似文献   

14.
服虔《汉书音训》是《汉书》二十三家旧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亡佚已久。本文通过分析后世典籍对《汉书音训》条目征引情况,对《音训》一书的体例作分析。  相似文献   

15.
《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隋唐之际,时人对《汉书》的研究成为当时的"显学","汉书学"得以兴盛。两宋时期,学人仍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汉书》进行研读,撰有多种专书,使"汉书学"在宋代继续发展。南宋学人王应麟撰写的《汉艺文志考证》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专书。《汉艺文志考证》的考证类型与方法富有特点,所研究的范畴对其后的"汉书学"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最早最系统地将《史记》与《汉书》作了比较研究,内容涉及到史学目的、史学价值、历史编纂学、语言、缘辞等许多方面。比较中既有肯定《史记》的,又有肯定《汉书》的,但是扬班抑马的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一研究具有创造性,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吕思勉诸多史学论著之中,《秦汉史》是断代史中最值得推重的一部。《秦汉史》也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位卓越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的著作。吕著《秦汉史》对秦汉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吕思勉对社会生活情景研究的重视,也实现了积极的学术引导作用。吕著《秦汉史》采用了特殊的体例,这种新体例的创制,带有摸索试探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史学论著中断代史撰述方式的进步,毕竟实现了推动。  相似文献   

18.
波里比阿的史家批评观念主要体现在其《历史》中对提迈乌斯史学观的批评,他认为提迈乌斯等史学家缺乏史学批判和实践的能力。《历史》对提氏的批评也从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波里比阿的实用主义史学观念,这一观念对西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歆《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虽为节《七略》所成,但班氏亦有其体例,而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删节而已。论文欲对《汉志》班注"入"、"出……入"、"省"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各家考证和评论,以窥班《志》对《七略》著录书目调整补充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与以往年谱“单记行事”,只记谱主好处,不说谱主坏处不同,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抓住谱主史学理论家的特点,全面深入挖掘谱主在史学理论方面的卓越贡献,也揭示和批评了谱主在社会伦理观念上的“卫道”偏见。这使本谱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也为年谱学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