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3(5):F0003-F0003
赵国乾,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文艺学硕士。赵国乾教授长期致力于现代美育理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先后承担了《道家文化与中国诗学精神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颢。出版了《美育概论》、《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等著作,发表了《道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兴与中国诗学精神》、《畅神说与中国美学精神》等系列论文。多年来,赵国乾教授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教书育人,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悉…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化的开拓者。他的治学方法的思想基础受西学(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很大影响。他主张“欲学术之发达,必视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所以他才能真正从纯精神的高度观照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将现代西学观念有机地融入中国学术领域。“诗界革命”的口号虽早已提出,只有在王国维的学术实践中才得以完成或结出硕果。王国维创立现代诗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为传统诗学增添了若干新颖的概念和范畴,也不仅在于首用西方理论评论中国文学、而在于重新规范了传统诗学范型,将它导入通向世界学术系统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以其"中西合璧"式的研究范式和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意蕴的独到阐释,可以说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宗白华美学话语的独有魅力,则直接显示于他进行美学探索的独特思路和充满诗意的言说方式及其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现代转型,是构成中国美学现代性形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美术”与“美学”等词从内涵模糊、外延交错到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过程正是汉语语境中羡学视野的现代确立过程;也是从美学的观念引进到学科对象与方法的成型再到方法多元化的论域成熟的过程。具体来说是王国雏、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学者建构哲学美学、社会美学、艺术美学与心理羡学等维度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中关学视野。  相似文献   

5.
严家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这门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知春集》、《求实集》到《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再到主持“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清晰地标划出他学术研究和治学思路不断走向深广的轨迹。他数十年来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观照问题的全局性、对艺术和思想问题把握的敏锐性、治学态度的严谨性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情景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诗学则是其集大成。王夫之真正从诗的艺术本体论,从诗学意象和意境的美学高度来论情景,而摈弃前人从诗的格律、句法、章句等角度来论诗歌创作情景问题的传统陋见,从而把情景论提升到中国古代美学和诗学前所未有的高度。王夫之深刻分析了情景相生的各种审美机制,使之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的诗学理论,把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家学渊源、治学精神及其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上的杰出成就。作者认为:陈寅恪先生特立独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国学家传、游学海外多年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语言功底,以及“续命河汾”、“吾侪所学关天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既达极深之度”的中华文化情结。他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上,尤其是在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佛学、边疆文化等方面,独开风气,成就灿烂,彪炳于世,垂范后来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他的留美国欧经历及所处的与传统文化决裂的“五四”时代,使他的诗艺深受西方诗学的影响。但是余志摩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诗歌有着精湛的素养,不管诗人主观上如何,他的诗里仍流淌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因。他诗中空灵飞动之气是对老庄美学思想的自然传承;他的诗有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和恬谈的意境。所以徐志摩的诗具有清新、婉约、空灵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9.
文廷式词学主张与其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一致,呈现出鲜明的近代意识。他以"写其胸臆"为填词指导思想,在词史观上,推崇北宋词,力挺辛派词,肯定了清代词家对词境的开拓;在词人修养论上,主张养胸中之性情,突出政治情怀,彰显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及人格内涵;在词的接受上,主张读者"心通比兴",在近代学人的会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视野下务求心得,关注词家的情志旨归。文廷式词论与其个性、治学精神、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走向等密切相关,也是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一生撰述,始终贯穿人生、中国、世界三个主题。他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与优势的中国美学理论,具有相当的理论自觉。他从民族文化立场上对西方美学进行批导,从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上对西方美学理论进行反思,从混沌之中灵根再植,探讨中国美学的建构之道。他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反思与批导,对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宝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侯敏 《天中学刊》2005,20(4):97-99
朱光潜毕生倾心于西方文论与美学,在西方文论的译介和美学理论的传播方面厥功甚伟,无愧于中国现代“美学泰斗”的称号。朱光潜是20世纪翻译西方文论著作最多的中国学者,其厚重博大的翻译工作构成了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不朽的丰碑。丰富性、网合性、统筹性是朱光潜西方文论翻译的特色。朱光潜治学,走的是翻译和研究互补共进的路子,他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建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薛瑾 《教育》2024,(2):43-44+47
<正>一、文学作品与“美学”的关系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十分关注文学中有关“形式”的问题,他通过对“形式”问题的阐释来彰显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朱光潜先生的文学形式观体现了他对现代性审美方面的诉求。他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泰斗级人物,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将文学研究的视角向美学转移的时候,会发现他的文学思想也是特立独行的。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和他的文学理论息息相关,他在“美学实践时期”的著作也被画上了文学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父母必读》2022,(1):48-51
从小看着《芥子园画谱》学画画的熊亮,骨子里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挚爱.创作过《京剧猫》《灶王爷》《年和男孩》等绘本作品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这几年,他开始尝试着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色彩美学、绘画创作等结合起来,给孩子们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课."向诗学色彩"就是其中的一个系列.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古代美学本体论系统的建立 陈望衡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以其开阔的学术与历史视野,在深层次上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建构视域;同时以其深厚的哲学和美学根底与新颖的理论建树,在理论上深化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文学科而言,当代生活和当下现象是其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范式都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现代诗学涵盖了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念出发、富于现代诗学理论意义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理论、诗歌批评和诗歌史三个层面。中国现代诗学之现代是由时间观念的现代性和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两个方面的趋向构成,其前沿视野聚集于“问题意识”,回应着动态的历史和丰富的现象,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诗歌审美动向,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学术之路颇耐人寻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古而今、由雅入俗的沿波讨源之路,这也是一条仿佛司空见惯而又为人们熟视无睹的治学之路——由古典诗词到古典诗学,再由古典诗学到民歌民谣,又由民歌民谣到民俗风情,进而再到民俗文化。并且他在二十多岁时就自觉踏上了这条学术之路。钟敬文不仅少有大志、善学勤思,并且善于把握治学之路上的几个关节点。故此,他的学术之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是我国著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80周年。望道先生治学数十年,创新思维贯串其一生。他在文章学、文学、美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均卓有建树。本文作者曾在望道先生创建的语言研究室从事修辞学研究多年。文章从“‘立大志攻坚’与继承创新”、“甘坐冷板凳与为创新探索多种研究方法”、“把创新的接力棒传给学生”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望道先生创新思维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的中西方诗学理论差异是: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是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主要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存在错位现象,东方诗歌在语法和美学上的优点可以补救西方现代诗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是我国著名哲学社会科学学者、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现代修辞学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80周年。望道先生治学数十年,创新思维贯串其一生。他在文章学、文学、美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多门学科均卓有建树。本文作者曾在望道先生创建的语言研究室从事修辞学研究多年。文章从"‘立大志攻坚’与继承创新"、"甘坐冷板凳与为创新探索多种研究方法"、"把创新的接力棒传给学生"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望道先生创新思维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一代文化巨匠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钱先生一生专于治学,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的长篇小说《围城》,被许多人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登峰之作。《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更是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骄傲,成为中国的“文化昆仑”、“当代第一鸿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