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湘西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系,他摆脱了20世纪"五四"文学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惯例。同时也避免了乡土文学的感伤与忧郁的文风,用自己熟悉的湘西世界,融合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中国民族文学,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文明病的忧郁。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首先在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以众多的作家、作品,澎湃的热情,绚丽的色衫,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直至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各国劳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日趋消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才逐浙代替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浪漫主义作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至今尚未丧失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庐隐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陷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而破灭,追求个性解放而被传统束缚,探索出路而无路可走的矛盾之中的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这种矛盾体的女性形象,成为庐隐的一种文学理想,使其在"五四"文坛上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西欧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涌升起一股迅猛而又崭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它以炽热的激情,飞腾的想象,瑰丽的形象,自由的格调而一反伪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给整个文坛吹进一阵清纯明快的气息,给文学创作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既孕育于自己的现实时代之中,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也是根植在古来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上,是在一定文学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新流派。1789年,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席卷全欧洲,催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早在欧洲古代文学中已出现,但作为文学思潮则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回顾欧洲文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伟大的文艺运动,受到卢梭的影响有多么大,说来是惊人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本文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写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两方面探讨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一、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号。但它却是卢梭最早提出的。卢梭主张从丑恶现实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他在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他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能够更新人类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乡村。作者用贵族子弟  相似文献   

7.
"世纪病"是十九世纪欧洲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十九世纪"世纪病"患者主要有"世纪儿"、"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世纪病"患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度,生长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出自不同的作家,经历性格各异,但却有着似曾相识的精神气质和行为特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世纪病"患者的精神土壤就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气,他们表达了十九世纪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一 从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西欧文学历史的长河上,飞升起了一派崭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它以炽热的激情、飞腾的想象、瑰丽的形象、自由的格调而一反伪古典主义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颜异貌,让读者获得了新的思想和美学享受。不过它也相应带来忧郁苦闷的情绪、孤寂失望的心境以致唯美倾向、超世思想。时间过了将近二百年,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又怎样借鉴它来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正> 五四时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来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而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形成两次“涨潮”。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仅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而且也是西欧学者在西域进行探险考察的频繁时期。本文拟用大量的史实展示西欧殖民主义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西域探险的过程及历史发现。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中国文坛万象纷呈 :种种的标“新”立“后”,既宣告着向旧世纪的告别 ,又试探着向新世纪的迈进 ;此伏彼起的文坛“热点”,难以慰藉文学的孤寞悲凉与离愁别绪 ;在沉沦与救赎的喧嚣中展开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却仿佛举行着一场文坛的“末日审判”。这是世纪末特定的时间段赋予文学的特殊情态和内质 ,可称之为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 90年代文坛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返回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个体为特征的"寻根文学"风靡文坛,从而出现"文化寻根"的文学现象."五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次大的断裂,于是一些作家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相似文献   

15.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式转规范的转型及审美趣味与习惯的嬗变,集中体现在本时期"诗界革命"及"小说界革命"等新的文学变革运动之中.外国文学作品及美学理论的影响,叙事美学观念的崛起与中心位移,各类叙事诗歌、剧诗的试验性创作活动,直接冲破了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的传统美学规范,并为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白话叙事诗"创作及"诗体大解放"理论,以及中国现代叙事诗术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艺术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庐隐的小说散发着“五四”时代的浓郁气息。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加之作家本人经历、个性,乃至文学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因素,庐隐的小说以其忧郁的情愫,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学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基础上发展到近代,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仍对文坛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出现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一股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潮流。与此同时,在欧美文坛上,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在它产生不久,即对我国有过影响。“五四”以来,它们中的一些流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由于中国的社会条件和西方不同,中国正在进行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19.
名家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其妻子为萧珊。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代是中国"破旧立新"的时代,也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叛离传统,走入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以图改造发展中国社会.本文即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例,从他们幼时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年叛离传统再到暮年回归传统,来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