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流行语是某一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词语.有的流行语在流行之后,迅速在原来“模板”上产生一批类似的新的说法,形成一个“流行语群”,这个“模板”谓之“流行语模”.文章考察并探讨了当前正在流行的“中国式××”“舌尖上的××”“史上最××”等流行语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哒"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际平台频频出现,以简洁的形式表达着人们复杂的交际、心理需求,还形成了"××哒"结构,被当作强势模因大量复制,形成"哒"系网络流行语。随后,"哒"不再局限于"××哒"结构,而是从该格式中分化出来,与"好""是""对"等单音节应答词,形成具有典型网络语言特色的"好哒""是哒""对哒"等新形式的应答语,因此,有必要通过考察"哒"的来源发掘其流行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欢 《海外英语》2012,(7):250-251
"××门"流行语的产生体现了一种隐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的不断发展与广泛使用体现的是模因现象。隐喻生成过程中存在概念、心理、文化等模因的作用,根隐喻是基因型模因,派生隐喻是表现型模因,隐喻体系正是由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发展而来的复合体。该文将以"××门"类隐喻为研究对象,基于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类隐喻在生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模因特性,找出流行语背后的隐喻机制,探讨隐喻类流行语能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蔡梦月 《现代语文》2015,(4):124-125
词语模是产生新词新语可以套用的词语格式。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来看,流行语中形成的词语模,以其生动简洁的表达方式以及可类推的语义理解,在言语交际中迅速流行和传播。本文就流行语中出现的"词语模"现象,结合实例进行简要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模因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模因的概念,以模因的周期理论,说明成语、俗语、名言、名句等模因在网络流行语中成功复制和传播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基因型(genotype)的网络流行语模因和表现型(phenotype)的网络流行语模因。文章以模因论为基础,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言中的模因现象的探析,为人们打造网络流行语言中的强势模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被XX"成为时髦用语,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分析"被"字句的语义特征,从模因论的角度探析其流行原因,总结"被XX"流行语的功能,希望能为人们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模因论角度盘点了2009年网络流行语,认为模因是2009年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方式,其中表现型语言模因更是2009年流行语产生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2017年,随着网络流行语"尬舞""尬聊""尬唱""尬煮""尬谈""尬字"等词语在网络、杂志和报刊中的高频使用,"尬X"系列词语逐渐词群化。结合具体语料对"尬X"系列词语的分布、语义和语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运用语素化和模因等理论讨论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李洁 《现代语文》2014,(3):80-8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本文从"转喻的认知模式""类推效应""社会心理"三方面分析了"舌尖上的X"流行的原因,并在结合具体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舌尖上的X"的能产性机制,即在满足必选项"舌尖上"词义的同时,使用者可以对可选项"X"位置上的成员进行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网络流行语"厉害了我的哥"的语义、句式结构及其流行的原因,进而对基于该流行语产生的"厉害了我的X"和"XX了我的X"这两个语模进行分析。网络流行语具有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特点,但它们的生命力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入手,利用模因顺应论分析了"hold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hold住"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hold住"的流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作为2017年度的流行句式之一的"社会我××",一出现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句式以其简明扼要、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一定的语料对"社会我××"句式进行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进而探讨现代网络流行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使用网络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当下流行的舞曲名《江南style》为研究对象,对组合结构"××style"的产生及流行动因、短语结构、语义发展以及近义组合"××范儿"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揭示流行语在丰富人类语言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18年夏天,随着各类综艺选秀节目的爆红,从中衍生的网络流行语也随之愈发愈盛,"pick一下""C位出道""skr"等网络流行词充斥在网络平台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病毒般迅速蔓延开来,引起了新一轮的网络狂欢,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文将围绕综艺选秀节目中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含义、流行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以网络流行语"萌"为基础形成了新的词族,如"卖萌""萌妹子""呆萌",其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根据模因论,认为"萌"可看作一个语言模因,是承载语言文化信息的最小单位,因而广为复制和传播。从"萌"作为语言模因在日语和汉语中的源义出发,阐释其意义的延伸及相关语义限制,最后分析"萌"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不是热门词语,也不是高频词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使用的"流行语"实际上是"热门词语"和"高频词语"的复合体,语言学界应当有自己的流行语定义,我们认为流行语的语言学界定是"当流行以语言为载体,而且具有语法组合或语义组合的创新时,就形成了流行语",这一定义使我们更多地关注流行语的语言形式的创新及其语义演变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语言变化的社会动因。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创新性、变异性和模因性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很多春晚节目中的经典台词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社会万象或者揭示受众心理,因其语言诙谐幽默、琅琅上口,这些台词很快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语,在社会中被大量使用。本文从模因和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了春晚流行语的"流行"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亮了"是目前一种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多见于论坛、门户、微博和各类社交软件上。该句式广泛地运用于对事物或人物行为的评价中,在网络上其引申义的使用已超出其本义,可用来表达"出乎意料""不同寻常""吸引眼球""幽默诙谐""略显轻蔑"等意义。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其用途和意义,并探索其能够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17年年初,"你尽管XX,XX算我输"这一网络流行体式横出,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仅为学生用来调侃期末考试扩大到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迅速成为网民的"新宠"。本文将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这一流行语式进行分析,并试用"模因论""象似论"等认知学及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其流行的原因,最后,针对近日来这一流行语式使用日趋减少的态势提出对于网络流行语生命力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韩亚婷 《海外英语》2012,(13):222-223,249
模因论是最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其核心术语,将模因论用于语言分析,能为语言分析提供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该文将对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XX体"语言变体进行模因论解读。模因论为语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以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