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她的人物几乎都具有很强的心理深度.而《金锁记》应该是张爱玲对人物心理挖掘最深刻、最触目惊心的作品.《金锁记》描写了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  相似文献   

2.
黄支东 《文教资料》2006,(29):86-87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影响了张爱玲和茨威格的小说创作,张爱玲和茨威格都善于捕捉瞬间的心理,通过心理描写凸显人物的潜意识,从而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创作中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创作中运用了"人物视点"、"间接内心独白"、"主观感觉化描写"、"意象"、蒙太奇结构、反讽等现代主义技巧,这些技巧使张爱玲的创作在文本上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回温的"张爱玲热"让张爱玲这一传奇人物重回历史舞台。特殊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爱玲,也在其思想里烙上了孤独、缺失及自由意识的印记,而这些均影映在其作品及人物身上。另一方面,时世造人,麻木荒芜的时代让她洞悉人性的劣根与缺失,并将其以世俗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正张爱玲的《传奇》1944年在上海初版,收录了张爱玲在1943~1944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共十篇,三年后即出增订版,足可见当时张爱玲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写到"《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  相似文献   

6.
"月亮"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意象.解析这个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的题旨及人物的心理和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对于张爱玲而言,衣服恐怕永远不只是人体轮廓的烘云托月.衣服的深情款意,有颠沛沦落的寄托,也有生命状态的寄寓,这都是张爱玲对衣服的牵牵挂挂.她作品中人物的服饰是人物情绪的载体和话语,是人物心态最直接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高峰 《海外英语》2011,(2):162-163,173
张爱玲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其作品曾一度受到评论界的重视。该文通过文本分析结合西方哥特小说理论试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分为四类:施暴者、柔弱女子、心灵扭曲者、鬼影。他们有着传统哥特人物的特点,或者阴险狡诈,蛮横专制;或者美丽柔弱,命运坎坷;或者内心扭曲,荒诞不经;又或者麻木不仁,心如死灰。这四类哥特人物共同支撑起张爱玲笔下的鬼声啾啾,鬼影幢幢的哥特世界。该文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定位了张爱玲小说中哥特人物的特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沌与愚昧、人们内心的封锁与幽闭,从而揭示了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凉主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女性作家,创作了许多经典小说,《金锁记》是其中最为成功也最为经典的一部中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说:"《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金锁记》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及其极具特色人物形象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们的关注,除了张爱玲参差对照的写法、母亲形象的抒写等研究角度外,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心理更是有不少研究。此前学界在分析曹七巧人物心理时。  相似文献   

10.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创作中不多的涉及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在这种"个人故事"的观察与讲述中,旁观叙事者的存在被凸显出来,在聂传庆"发现"事实真相前隐身,心理描写或经意象加以点染,或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在真相大白时显现,参与描述事态发展与人物心理,人物心理与旁观者的介入交融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现出张爱玲一贯冷静、客观的特点,这与她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王安忆小说的人物塑造追求着"新传奇"与"好神话"的特点,她们都具有传奇与神话的超常的想象力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擅长用意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新传奇"塑造出带有浓厚殖民地色彩的没落封建社会这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安忆的"好神话"塑造出带类型化色彩的人物,引起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如同一颗璀璨之星在现代文坛上熠熠发光。张爱玲的作品以"苍凉"为感情基调,笼罩着她笔下的每一个悲剧故事,尽心书写人物悲欢离合,以此衍生出悲凉的美感。本文将结合张爱玲的童年经历、婚恋生活、时代影响及《红楼梦》熏陶等各方面的因素来探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中的"绣花鞋"意象一直是其系列研究的一个盲点。在张爱玲的笔下,"绣花鞋"这一古典意象对准确反映事物的特征,揭示人物复杂心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试从欲望的象征作用、故事的叙述作用以及主题的揭示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绣花鞋"意象的功用,以期能够促进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加深对张爱玲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白流苏是张爱玲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着幸运结局的女主人公。张爱玲曾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有决断,有口才,柔弱的部分只是她的教养与阅历。"厉害与柔弱统一在流苏身上,张爱玲将人物的这一特点表现得落落有致,别有韵味。  相似文献   

15.
区别于现实主义"细节描写"的意象化叙述是张爱玲小说的最大特点,也是她能够创造出前现代/现代中国参差形态的主要途径.当代作家毕飞宇从时间意象化、空间意象化、人物命运意象化等诸方面承续和发展了张爱玲小说叙事的想象力和形式感.和张爱玲"物化苍凉"的生命悲剧性体认不同的是,毕飞宇在"物化伤害"的过程中更多出了几分"现代"的焦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熊艳芬 《考试周刊》2015,(42):13-14
<正>张爱玲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她为"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金锁记》是她的经典之作,傅雷曾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作品中曹七巧这一人物被论者誉为"新文学中最复杂、最深刻、最成功的妇女形象之一"。一、封建婚姻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7.
《小团圆》     
<正>华美的袍已然敝旧,她抖落一地蚤子。只是,"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拨开人为设置的文字迷宫与细节障碍,你会藉由这本书看到一个最真实、最扭曲、最自卑、最疏离、最冷酷、最焦虑、最低下、最痴傻、最可悲亦最纯挚的张爱玲,前前后后出场的近百个人物,既是一次小说的团圆,也是一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洞察和规划人的心理。文章以其笔下人物的变态心理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心理、施虐与自虐心理、抑郁与恐惧心理等变态心理,并探讨了张爱玲摹写变态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察、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印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中"苍凉"的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象描写来体现的,这些意象并非只是作为小说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而被刻画,它们同时起着烘托气氛,反映人物心理,象征人物命运的作用。此文试从纵向角度梳理张爱玲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意象,归纳分析这些意象的内容和意义,并从其散文和生平中探讨这些意象的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