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
黄梦娟 《文教资料》2014,(31):160-162
在多种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以存在主义为哲学根基的荒诞派戏剧影响了高行健如何通过戏剧手段的革新而表现不同的人生,以此审视人类荒诞的生存状态。《等待戈多》对高行健实验戏剧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但直接促成了《车站》的产生,并在生存与等待的本质上对其加以观照;而高行健却又以乐观的戏剧态度重建了人对自身处境的新认知,以此超越了这种存在的荒诞。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的戏剧观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调,但里面却有着复调的倾向,在“意义独裁”的缝隙里有着复调的结构形式,若从其非亚里斯多德式戏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棚本的立体结构、人物与作品的未完成性与不确定性和内容的同时性等方面加以考察,就能从中抽取出可能产生复调的结构形式,从而为真正复调戏剧的产生提供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布莱希特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有益成分,完善和发展了他的"叙述派"戏剧理论。同时,他的戏剧理论也对中国戏剧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中国戏剧的发展输入了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蒋汉阳 《考试周刊》2013,(68):18-20
本文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小说和戏剧代表作《灵山》和《野人》,力图从创作时间、小说情节、主人公、主题思想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五个层面发掘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指出这种相似性的出现乃是作者同一文学意图双重变奏的结果,并结合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普遍的"重复写作"现象,诊断高行健文学成就为人诟病的症候及其对作家创作生命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显——隐"的经纬——高行健长篇小说文本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这一文类范畴中,尤其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方式往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无疑是将小说的独特结构方式演绎出丰富审美意蕴的经典个例.本文将着力探讨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第一部分,探究高行健长篇小说中"显"在的结构设置上的重要特征--奇偶章节间的独立叙述人称交织接替、"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第二部分,阐述高行健长篇小说"显"在结构之后所"隐"潜的深度美学意味--大型的对话、重复(或反复)的美.通过"显-隐"的小说文本经纬的展现,形成泾渭分明的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话剧所受的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中,布莱希特和萨特的"理性戏剧"被误读,布莱希特体系及其史诗剧、教育剧理论原有的片面性被推到极端,使理性与情感相分裂,从而将被歪曲了的"间离"说与同系伪造的"游戏"说相结合,这被世纪之交的中国式"先锋戏剧"利用来为其"游戏文学"的形式主义智力操作提供理论根据.戏剧"仪式性"也被不适当地运用,成为概念图解的新型装饰.  相似文献   

8.
张宁 《文教资料》2013,(3):24-25
姿态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表现出布莱希特戏剧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游移。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姿态的溯源,探究姿态在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运作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叙述体戏剧",旗帜鲜明地与此前延续了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性戏剧"传统相对抗,而"间离说"则是其戏剧理论的核心范畴。文章通过对"间离说"的分析,以期深化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眼光独特,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在其具体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和传统的形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改革措施,尤为体现在其戏剧创作当中。本文着重从布莱希特的现实主义理论特征及其戏剧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变化来梳理布莱希特的基本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朱良 《高教论坛》2003,(3):169-172,175
从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这一视角,分析了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创作上的东方渊源和特色,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构建布莱希特史诗剧戏剧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永明  杨扬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2-73,77
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形成及其戏剧创作均有较大影响。他借鉴和吸收中国戏剧的营养,创立了"史诗叙事戏剧理论"和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表、导演方法。以剧作《四川好人》为例,对以上观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作家。布莱希特主要的成就在戏剧方面,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也就是史诗戏剧理论。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中心内容,与他的"叙事剧"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他总是给我们以新的灵感,让我们不断地思考新的问题。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布莱希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多维度的探讨,对其现代戏剧的艺术观与“史诗剧”理论,现代表演艺术观与“陌生化效果”理论作了新的界说和辨析,从而揭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革命性、现代、先锋性及其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三凤 《考试周刊》2010,(33):33-35
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三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国戏剧对布莱希特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不仅对他的戏剧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直接渗透到他的表演实践中。布莱希特为中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给中国戏剧革新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对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行健(1940— )江苏泰州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先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中国建设》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任翻译、编辑。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业编剧。 高行健是从小说走向戏剧的。他在1982年发表并上演他的第一个剧本《绝对信号》之前,已有《寒夜的星辰》、《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朋友》、《雨雪及其它》等中短篇小说问世。之后,他虽以主要精力进行戏剧创作和实验,但仍坚持小说创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路山》(1982)、《二十五年后》(1982)、《海上》(1982)、《花环》(1983)、《圆恩寺》(1983)、《母亲》(1983)、《河那边》(1983)、《鞋匠和他的女儿》(1983)、《花豆》(1984)、《侮辱》(1985)、《公园里》(1985)、《车祸》(1985)、《无题》(1985)、《给我老爷买鱼竿》(1986)等。当然,高行健的主要成就还在戏剧创作,特别是实验戏剧的创作。在  相似文献   

19.
莫詹坤 《文教资料》2010,(29):28-30
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英美戏剧受到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作者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剖析其理论建构基础,从戏剧表演手法出发.阐述陌生化与现代英国戏剧作品结合而产生的文学关感和瑰丽的戏剧艺术.从而达到“陌生化”理论与戏剧文学的天然璧合。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