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认了张文秋6岁的长女刘思齐为自己的干女儿.后来张文秋的次女韶华与刘思齐都成了毛泽东的儿媳妇.这样,毛泽东与张文秋就成了双料亲家.在成为亲家之前,他们曾是革命队伍中的"老相识".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她叫刘松林,以前的名字叫刘思齐。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56年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虽然75岁的刘思齐来过四次朝鲜,但是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大榆洞,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刘思齐一直没有来过,这也成为刘思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编按]  相似文献   

3.
看电视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九集,有这样一场戏,毛岸英带着刘思齐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对毛岸英说;你要看笔记小说,看不懂可以问老师(指刘思齐,她是北京大学文学院学生).我原以为这段话是编剧“想当然”,不料却在《毛泽东书信选集》285页找到根据.《致毛岸英》(1947年9月12日)有这样一段话:“你要看历史  相似文献   

4.
1950年11月25日,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毛岸英捐躯在异国的战场上.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伟人毛泽东将对爱子无限的思念埋藏在心底.八年以后,他让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秘密赴朝扫墓.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有一种独特的留客方式:网亲家。亲家玩了数天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当亲家走出大门时,主人便顺手拿起一个篾织的筐、篮,情急之下,甚至是鸡窝之类,罩到亲家头上,说:“你要是嫌我家穷了,那你就走吧。”被罩住的亲家断然不能走掉,被罩住说明主人真诚留客,走掉就此会断绝来往。所以亲家便只好取下那些筐、篮或是鸡窝,说:“好吧,那就还玩几天吧。”这里所谓的亲家,并不是指单纯的儿女亲家,而是泛指亲人或朋友。土家俗谚里说,“牛亲家,马角户。”几个农民共一头耕牛,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联接惟一纽带就是“耕牛”,这种“亲家”叫“牛亲家”。干…  相似文献   

6.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感─—采写好新闻《建平乡农民愿与“三户”打亲家》的体会李昭富《建平乡农民愿与三户打亲家》这篇消息刊发在1990年5月27日绵阳日报上,曾获得了省好新闻二等奖。现在回忆采写过程,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感,在内容和表现...  相似文献   

7.
黄乃传奇     
传奇采访 无意间,不是采访而成了间断二十余年的采访。 笔者作为黄兴镇人,曾为凉塘黄兴故居的恢复和陈列,从家乡背了根大竹笋,上京登门拜访过黄乃,也在故居接待过他,不曾想又在十年后,一度在北京西山毛岸青邵华处工作,因与张文秋老人住在一起,她也把我当做她的秘书,闲暇时,我也乐于做使两位老革命都非常快乐的事,就是将电话拨通,于是,这头“黄乃同志”,那头“张大姐”的,就会十分亲热地聊了起来,有时,一聊就是老半天。从中了解到,他们曾作为中国盲福会的领导,长期合作共事。  相似文献   

8.
主人公小传:邵华,1938年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祖籍湖南省石门县。她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原百科部副部长,正军职,少将军衔,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其父亲陈振亚是参加过平江起义的老红军,母亲张文秋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为数不多的女党员之一。她在监狱里、马背上和硝烟中度过了少年时代。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她发表的诗歌《黄继光》、散文《节日的夜晚》和《我爱韶山的红杜鹃》等名篇,深受读者喜爱。她主编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伟人瓷韵》及《杨开慧》等大型画册,出…  相似文献   

9.
近百年来,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是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的起步阶段,传播主体是共产国际和美国记者,传播内容多为毛泽东早期文章及论文集.从新中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是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的繁荣阶段,亚非拉国家成了海外传播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后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早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红色中华社就随之诞生了。它发布的第一批新闻,就是毛泽东同志签署的关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公告消息和大会文件。当时,党的通讯社事业处于初创阶段,毛泽东同志在戎马倥偬之际,就以苏维埃临时中  相似文献   

11.
一讲到蒙太奇,人们立刻会想到电影,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蒙太奇和小小说早已成了“亲家”。把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借用到小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结构方式,许多作者在创作时常常追求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何谓蒙太奇?这是电影艺术上的一个术语。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电视。指对镜头的组合、分切技巧。又称“电影文法”,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一部电影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起来的。但在制作过程中,又必  相似文献   

12.
毛远新,毛泽东的侄子,毛泽民烈士的儿子,1941年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大概从小学开始一直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我1967年1月开始给江青做机要秘书,和毛远新结识,成了很亲密的朋友。2001年,他从上海汽车研究所退休后,来北京时,曾到我家做客,晤谈甚洽。10多年来,我们不断地通信、通电话,现在我把他谈话和通信中涉及到毛泽东的一些事,加以整理,向关心和研究毛泽东的人作一介绍。一、毛泽东在上大学、参加工作上严格要求毛远新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句带着浓厚湖南乡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和挥手的场面,已然凝结成中国历史的经典,也凝结成世界历史的经典。那庄严直观的  相似文献   

14.
1920年初,为了领导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毛泽东同志率领“驱张代表团”到了北京,并与各方面取得了密切联系,有机会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正确理论。毛泽东同志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从此以后,从没有动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920年7月,毛泽东同志回到了湖南,在“驱张”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中对湖南革命运动影响最大的并与湖南建党有密切联系的是创办文化书社。毛泽东同志认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当前革命之急,要办好这件事,就必须建立一个传  相似文献   

15.
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和中央社等三位记者就国际形势和抗战问题进行了谈话,后被整理成《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记者刘尊棋先生、〈扫荡报〉记者耿坚白先生、〈新民报〉记者张西洛先生的谈话》在1939年10月6日《新中华报》发表。其后,《新华日报》《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等相继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修改了此文,改题为《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毛泽东与三记者谈话的背景及过程,对版本的校勘、研究相对缺乏。本文试对《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进行版本校勘、研究,通过校勘考异,分析修改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毛泽东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亚的奠基人.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始终不渝地关怀和指导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各个革命时期,他都根据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对新闻工作作过许多精辟的谈话和重要的指示,并为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撰写了大量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社论、评论和消息,精心组织和修改过许多重要稿件,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新闻事业留下极为宝贵的财富。为了使新闻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毛泽东的新闻理论和实践,我们从本期起辟《毛泽东与新闻》专栏,陆续登载成一同志有关毛泽东新闻史话的文章,以便从中吸取教益,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开拓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7.
孙焕英 《传媒》2002,(10):22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的某些文人—其中有史家、哲人、写手等等,对毛泽东研究的热度,就一直在沸点上,而且我以为,某些研究步入了一种误区,即三维发掘,立体开拓。 第一维,是毛泽东的美食香烟。毛泽东爱抽什么牌的烟品,喜欢什么样的烟具,他为什么一辈子不用先进的打火机而一直用传统的火柴,等等,成了一些  相似文献   

18.
讽刺与幽默     
一讲到讽刺与幽默,人们立刻会想到相声、漫画,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讽刺与幽默和小小说早就成了“亲家”。纵观横览小小说名篇,讽刺与幽默的笔法已大量运用,有的以荒诞的形式,去揭示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有的以辛辣的讽刺,去抨击旧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的以幽默的笔触,去嘲笑人世间的陈规陋习。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刻的寓意、犀利的讽刺,既妙趣横生,又鞭辟入里,往往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忍不住捧腹而笑。然而,当你收敛笑容,掩卷沉思,你自然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相似文献   

19.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以通讯稿的形式被刊登在《解放日报》上。1953年,毛泽东将1944年通讯稿中的引文编辑整理成《为人民服务》。1991年再版《毛泽东选集》时,出版者对《为人民服务》的题解和注释作了修订。"为人民服务"口号启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一定要正确,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做支撑。  相似文献   

20.
文运昌永远理解不了毛泽东 文运昌是毛泽东外婆家的大表兄,也是他少年时代的密友.文运昌生于1884年,家住湖南省湘乡县唐家圫.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唐家圫成了他的乐园,这里不仅有外公外婆和舅父等长辈的疼爱,而且几位表兄弟与他意气相投,感情甚笃,尤其是比他年长9岁的大表兄文运昌更加关系密切.文运昌经常借家里的藏书给毛泽东阅读,还向他介绍湘乡县东山高等学堂,这是一所中西合璧的新式学校.这正是想走出韶山冲到外面继续求学的毛泽东所渴求的.在文运昌的鼓励下以及舅父和同族、塾师的帮助下,毛泽东终于冲破了父亲要他辍学到米店当学徒的阻力,来到东山学堂读书,文运昌为他办好了入学手续,而且主动做他的入学担保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