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道家与《易》的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学创作取向。更重要的也为阅读审美提供了依据和启迪。对由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审美阅读,是在以“神游”为核心统合“澄怀”“目想”“心虑”“妙悟”多种审美心理态势的过程中展开的。这一过程实是由象到道。由有(实)到无(虚)的审美过程。而从哲学角度来看,是由日常生活的当下自在走向审美的终极关切的过程。而生命的自我关切正是阅读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有”与“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有无相生,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从文艺创作的具体实践出发,论述有无相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原。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元论”思想对宇宙生命表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5.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6.
中国园林空间艺术因其独特的现实体验性,在诸多传统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其艺术表现与道家时空意识的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老子有无相生的空间观与虚实结合的园林艺术辩证法,以及“唯道集虚”的时空观与园林重虚贵无的空间艺术。道家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具有时空意识的流派,更在美学层面为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创构提供了理论依据。空间表现、“道”与“意境”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视域内成为相互关联、交叉影响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作为玄学范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也是品位极高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它的内涵到20世纪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得到了阐释。“空”是无的变体,其本质是“悟空”、“悟道”,是文人所追求的美的人生境界。“玄”作为“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人生体验而进入美学领域。“妙”是“非意象形称之可指”的,是“玄”的另一概念指称,但又不尽相同,它的美学内涵恰与西方的“美”相类,它的出现提高了玄学论美学的品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中的“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以及“无为而无不为”,这些思想又可以在《易经》中寻找到思想资源。“有无相生”的思想源头是《易经》对“对待之象”的辩证认识与“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在“有无相生”基础上产生的“中空的无”的思想及《易经·大有》卦象可以看作“有生于无”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享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实事求是”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了生产力的理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开放与独立自主”补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的讨论中,不断有修正、发展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涌现出来。否定和修正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都存在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根源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劳动、价值、价值决定以及需求理论的内涵和本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没有矛盾,并且能用来解释一些现实问题,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章学诚提出的“史德”,能促使史家写出真实可信的历史,但尚不足以解释何以许多史家倾其一生研史、治史,最终形成中国古代史学蓬勃发展的局面。笔者以为“史德”的另一面,即“史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才是这种情况形成的真正原因。本文探讨了“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的原因,同时阐明提倡这种道德对现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贯彻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根本要求。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提高认识,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必须整合资源,形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必须勇于探索,创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以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为理论构架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扬弃,这个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后者为其提供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而前者也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与会计学有着最紧密的学科渊源关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叉、渗透而共同进步的,制度主义会计理论学派正是这种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直接成果。按照制度主义会计理论的思想,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所有权部分虚置,因此,明晰会计信息的所有权,变“准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或纯私有产品是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提出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并据此指出应该用系统观与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中医学。同时,他的复杂巨系统论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此外,他将地理科学列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框架内。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进行地理建设,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把地理建设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很容易被我们简单地解读为近似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论,或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美学中的"移情"现象。而这都不符合此命题的内在含义。文章认为,"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于西方美学中的"摹仿"论,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移情",它是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孕育的绘画理论,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