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提出合作、互动教学,以学生为本,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要求由过去单一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片面评价,转移为以学生课堂表现为中心的教与学双向评价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传统教学中的“授之鱼”,即“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更主要的是“授之渔”,通过互动的方式,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国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只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2.
苏喜秀 《广西教育》2004,(9A):20-20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深切的体会,无自修自改便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先生这几句话明确指出了作文评改的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自  相似文献   

3.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中可看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科,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数学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摆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具体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机械呆板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课堂教学以"复习旧知——讲  相似文献   

4.
说起作文教学,每位语文老师都感到头痛。不管老师在课上讲了多少,可学生作文仍不尽如人意。老师辛辛苦苦地把作文改出来,可本子发下去,根本没有多少学生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改变过去那种专由教师评改学生作文的方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能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正"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不会的不讲。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变"讲"为"听",同时还要有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对课堂中生成的情况有着良好的融错心态,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对象及时地加以引导。近几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站东小学数学组积极推进"三不讲"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整体上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面貌,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奠定  相似文献   

6.
张敏 《成才之路》2013,(27):15-15
当前,部分教师面临着教学成效低下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还在重复以往的老一套,课堂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听进去了多少,理解了多少,接受了多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手段、方式改进力度不大,影响了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笔者长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始终在教学的一线,经过自己的摸索实践总结,找到了一些符合新课改精神、提高教学成效的途径。下面,笔者就这方面进行探讨,以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7.
现行教育,师传生授。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教师忙于找题目,学生忙于做笔记。教师忙于灌输,学生忙于接受,哪里有时间开发思维呢?因此,教师少一点支配的时间,学生多一点自己的时间,于师于生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8.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让多少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同时也成就了多少名师。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与受教育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我们平时总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却没有能够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形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给学生以系统的语文知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以接受和消化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为职责。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结构形式,养成了学生依赖老师的习惯,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已引起语文教育界广大同行的重视,许多语  相似文献   

10.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1.
张艳军 《新疆教育》2013,(14):90-91
以前我们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教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思考。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12.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3.
预习是教出语文味的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授式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当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逼迫的被动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不讲学生不学;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这就是人们口头上常讲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事实上,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知识,大部分知识是靠自学获得的,教师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把水倒给学生,而是培养他们自己打水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化课前预习训练,加强学…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关键环节。本文就如何创新作文评改方式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入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学校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与学生听的传授方式,由教师将现有的知识,详细地讲解,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的只是被动地听讲。至于学生是否吸收了知识,吸收了多少知识则很少考虑。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传授式教学法至今仍被普通学校和成人学校广泛应用着。发现式教学法的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  相似文献   

17.
正初中英语教学大多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为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模式,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忽略了学生应全面发展。学生也因受环境的影响,不重视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英语学习并没有很大的兴趣,我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一、建立轻松和谐的环境因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大多不说话,并且有些害怕和教师说话,在心中将教师定在威严肃穆的位置,因为这些缘故,学生会抑制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欲望。作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早就讲过:“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在教学中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一点一滴地传授,做到“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一、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打好自学基础。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学习查字典,但直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以前都是书本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去教,书本上举什么例子,教师就举什么例子,教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这样的数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僵局,导致学生学不了多少。  相似文献   

20.
周小林 《湖南教育》2002,(22):39-39
一位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学生在学完分数除法法则后问教师:“分数除法能不能像分数乘法法则那样计算,也就是分子与分子相除,分母与分母相除。”教师听后笑了笑:“天方夜谭吧,不能。只能运用分数除法法则运算,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个学生就没说什么了。事后,这位教师自己又按学生所讲的“法则”做了几道分数除法题,果真发现学生讲的是对的。于是,教师第二天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向全班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听后笔者深思,从学生的发问到教师的否定,再到教师的肯定,可以窥见我们教学的疏漏。教师虽然表扬了这位学生,似乎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