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研究"课题是我此前有关研究项目的自然延伸。教育家以个体、群体和全体(族、类)三种形态存在于世。20世纪末,鉴于学界对教育家个体和群体的研究已成果累累,唯独对教育家全体尚无多少研究,于是我将"教育家全体"作为研究对象。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社会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方法为主干,力求通过接近一个个具体...  相似文献   

2.
引入"大私"的分析观念,将乡土社会里的宗族或自然村赋之以"大私"的属性,以此重构理解农民公私观念的理想图式。研究发现,宗族、自然村是农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自己人单位"。受此影响,传统农民的行为逻辑是"以群为重,以己为轻"的群我主义,以农民认同的"大私"单位为界限,其内遵循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整体主义行为逻辑,其外则遵循截然相反的特殊主义的陌生化的人际交往逻辑。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崇公抑私"等公与私的价值性术语的实践效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梅晓芳 《江苏高教》2020,(7):120-124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要求,既内含着专职队伍建设的题中之义,更体现出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然而,作为中国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队伍的成长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理论和现实困顿。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发展脉络的梳理,确证了其作为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及其理、实依据,继而从共同体的"四个维度"推演共同体视野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逻辑理路,进一步辨明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4.
散论教育家     
出现于20世纪初的"教育家"一词,指具有高尚人格、对教育作出突出贡献并发挥过较大影响的杰出人士。个体教育家一般会归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教育家群体,形成某种教育流派。民族、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差异,导致教育家个体风格各异,形成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态。历史上大批涌现教育家的几个高峰期,多因社会环境宽松,教育工作者思想解放,能动性创造...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内含着"适合的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适合群体与个体发展的教育目标""适合共性与差异的教育方式""适合需求和发展的教育内容"三方面,梳理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个体性思想在先秦哲人思想体系中面目各异。墨子指出个体生存之真正价值在于为群体、为天下奔走,展现了墨子对群体之重视,对个体要求之严酷。韩非子建构一个"要在中央"的统一集权国家,群体价值之实现处于首要位置,主张个体价值往往被掩盖在虚假面目下,成为君主一己私利之体现。墨子、韩非子均主张把群体价值摆放在首位,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在彰显群体价值基础上论及个体与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同时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不同的群体心理,不同的群体心理的影响下,党员有不同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只有建设健康的党的群体心理,才能对党员发挥正面引导,示范等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德曼·布朗》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短篇小说作品。女主人公费丝从最初的血肉形象到陷入失语状态,其形象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极深的男权叙述逻辑。"宗教皈依"集会可视为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女性群体处于"被看"的状态,这种状态与男权社会的根源、女性群体的个体意识觉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就其整体而言,具有远较前几个时期教育家更为鲜明的群体特征。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为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添上了共同的时代色彩;而各别的个体背景,又使得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把握着时代的脉博,从而又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来。群性和个体的和谐统一,是民国时期教育家这个富有生气的群体的总体特征。本文通过对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几个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富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分析,对民国时期教育家这一群体的特征作简要论述。 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10.
社会群体是否具有实在性,一直是建构主义-实在主义之争以及整体主义-个体主义之争的重要论题。文章将借助社会科学哲学中对社会类之因果力和不可还原性的论证,推断出群体作为一种社会性属性而非实体真实存在。我们与其把社会群体理解成吉尔伯特所说的"超个体的能动者",不如像图梅拉那样把它们当作个体特有的"我们-模式态度"之产物。  相似文献   

11.
"真理游戏"是个体面对复杂的权力、知识、道德关系进行的认知和行为选择。结合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典型特征,研究以福柯"生存美学"为理论视角,从知识—权力—道德逻辑结构对大学生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作为具有特定年龄结构和时代文化特征的群体,大学生行为逻辑遵循特定"真理游戏"规则,呈现出规训与反规训并存的矛盾特征,其行为经过主体化与客体化的复杂交替斗争而形成。研究认为,对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应尊重其成长特点和群体特征,尊重其"真理游戏"的规律,运用先进理论对"游戏规则"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指导。  相似文献   

12.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无数教育家和施教者都予以高度重视。但教学情况千差万别,自不能一个模式地来进行,既要考虑整个班级这个"面",又要考虑学生个体这个"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个别差异,作出正确的教学策略,诸如: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活学生非智力因素,研究教法和学法等等。  相似文献   

13.
"四位一体,多元互补"的教师校本培训是将学校教务处、教研室、信息技术处和人事秘书处组成一个整体,以发挥各自优势的校本培训策略.在培训中它注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以教师群体及个体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形成多元互补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陈永忠 《教育》2013,(18):52-53
当代教育家布林科倡导的"六因素"反馈课堂教学法,十分重视检测反馈环节;当代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其核心环节也在于检测反馈。语文"活动单"检测反馈主要是凭借学生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练习,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总结,以促进学生个体与群体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升华。从理论上来说,课堂检测反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是指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家群体在长期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和整体风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其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其根,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其道,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其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其魂,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其魄。其生成有着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方法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时代逻辑与教育家精神成长的实践逻辑。弘扬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需要书写“青春小我”与“强国大我”的人师大情怀,拓展过去与未来的经师大视野,耕耘学校与社会的教学大智慧,共筑中国与世界的高质量大体系,搭建国家与地方的尊师大平台,从而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的家庭中,作为个体的妾,她们的生活各不相同,但作为一个群体,她们都在各自的家庭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与之相关的家庭成员,反之,家庭成员也对妾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解析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我们了解唐代妾群体的生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杨胜才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正如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所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民族院校中各种群体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的确认、个性的发展、个体的社会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们不能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改革...  相似文献   

18.
四季之景不同,本身是不带有任何感情因素的。"人",能够以群体为单位介入,产生群体共同认知的情感,即"群体想象";也能够以个体的身份介入,将自身的情感同外物的变化联系起来,以"我"之眼观"物",以"我"之情感"物",即"个人外化"。本文将从"人"的两种介入方式入手,通过一"应"一"反"的论证,说明这种"群体想象"的普遍性与"个体外化"的特殊性之间的关联,体现诗人个人情感冲破群体束缚的独创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这种现象就是"去个性化"行为,所谓"去个性化"行为,就是个体在由数人构成的非正式群体之中失去了自我意识的控制,将自己的言行完全融于该群体之中,以群体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大学校长特定身份内涵的错误承认,导致了大学校长的身份危机问题。化解危机之道在于必须把这个表征的意义从整体上给予理解,把其置入一个特定意义中,赋予大学校长对其身份进行一个建基于符合大学人文精神的、具有特定价值的正确选择,以一个人文精神使者和文化权利守望者的身份在教育家办学语境中求索并坚守其身份选择的标准,这是大学校长成为职业教育家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