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清代合伙经营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基于商人商帮资本形态的附带研究。陈支平教授《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中与合伙有关的论述,为清代合伙经营大体勾勒出了轮廓。本文在对此书肤浅认知的基础上,略论清代中后期的合伙经营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  相似文献   

3.
形象塑造、人格塑造是当前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之一。针对大学生的“八商”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到成才、成功需要“八商”。“心商、德商、志商”是人生之根,“智商、情商、逆商、悟商”是人生之干,“健商”是人生之果,八商共同构建大学生的成才及幸福的人生大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抑商"政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 ,作为经济政策的“抑商”由两方面组成 :一方面抑制私人商业的发展 ,一方面保护和发展国营商业。商业并不一定意味着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 ,商业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经济运动过程而自行发展 ,商业甚至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果不一定是资本主义 ,二者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古代“抑商”政策对交换环节影响甚小 ,而对分配环节作用较大 ,主要目的是减少私商所获社会剩余劳动 ,扩大国家所得份额 ,即国家从私商那里夺取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和60年代,随着新的经济组织与国家政权在乡村的建立,国家伦理与乡村社会建立在宗族和血亲基础上的生存规则、交往方式等既有伦理秩序发生了冲突。因此,《锻炼锻炼》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言说,也不止于显形上选取主流立场,隐形上表现民间立场的立场指认,重要的是它真实地再现了革命的现代性以强力进入乡村世界后,国家伦理、政治伦理与乡村血亲伦理、宗法伦理的剧烈冲突,以及国家伦理话语对民间伦理话语的战胜。  相似文献   

6.
“双美一夫”模式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常见的模式之一。它的原型可远溯到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双美一夫”故事在元明清文学中大量涌现,影响较大的《琵琶记》、《儿女英雄传》就产生于此时,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双美一夫”故事渗透着很强的男权意识,它们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文人们用男权话语建构起来的一个个情爱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传统解释古史所载周武王“乱臣十人”为周之治臣周公、召公、毕公、荣公等人的说法不确。梳理历代学者的注解,结合商周之际的相关史实研究表明,“乱臣十人”不是周之“治臣”而是殷商“叛臣”十人,他们在兴周和灭商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这一记载的史料价值,对认识商末周初的历史巨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寒夜》讲述抗战中“家破人亡”的故事。战争、社会黑暗、家庭内部新旧伦理的矛盾合成了故事的叙述动力。这一叙述中的国、家与知识者个人间的张力关系的展示,是在五四文学基础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是《文心雕龙·声律》中的两句原文。而今人注本对此却存有争议,一种以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里校注为"宫商响高,徵羽声下"的观点为代表,另一种以刘永济在《文心雕龙校释》里校注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下"为代表。两者都认为是宫和商、徵和羽之间的单音绝对音高关系。但笔者从音乐乐学的原理分析得出结论:原文"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即是刘勰的本意,指的商到徵、宫到羽这样一个音与音组合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重农抑商政策自秦汉确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政策.东汉继承了前朝的抑商观念及政策.但东汉的统治基础--豪强地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实行了较宽松的抑商政策.封闭性的大田庄的存在对商业的存在发展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商人势力也大为增强,逐渐与豪强地主联系在一起,将政治特权与经济势力结合在一起,对汉末割据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之,宽松的抑商政策是东汉经济政策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认为墨家主张义利一元论之哲理,而“义利一元”包含经济、伦理与价值三原则;墨家还以“利”说社会正义,并由此引出对企业伦理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三世”说作为公羊学的一种系统的历史发展学说,是东汉公羊家何休在公羊先师《春秋》“三世”说的理论基础上,经过系统阐发之后而最终构建起来的。何休的“三世”说以“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来解说公羊先师的《春秋》“所传闻世—所闻世—所见世”,从而肯定了社会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衰乱到太平、从野蛮到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何休的“三世”说与公羊“三统”说、“异内外”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构成为一个系统的“三科九旨”公羊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浅析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权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 ,追求“科学”与“人权”是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提出的响亮口号。作为《新青年》阵营中陈独秀的重要助手 ,高一涵也极尽所长着力宣传了西方的人权学说 ,他所诠释的“人权”更多地是指国民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这也就把握了民主思想的真谛 ,由此表明 ,高一涵对民主的宣传已经跨越了具体的政治建制层面 ,转向对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 ,具有更为宽广和更为深邃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凭借国家的权力和政策对商业发展进行种种限制.所以,封建官府、官吏与商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从王阳明“玩易”到孙应鳌“谈易”,其间的思想脉络和理路,多有共通传接之处。这首先从总体上表现为,他们都依循以心学释《易》和以《易》证心学的治《易》模式;具体而言,他们在体用观上、方法论上以及对《易》宗旨的理解上,都有许多相近类似的地方。这表明孙应鳌易学与阳明易学间具有承接渊源。同时也体现了孙应鳌易学对阿明易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代学校包括贵族与平民教育。“士”即“学士”,将“士”仅视为上、中、下士的观点,是以偏概全。春秋以前已大量存在的“学士”及“草菜之士”,为后来“士人阶层”之主体。没落贵族,上、中、下士等,是“士人阶层”的后来者。  相似文献   

17.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8.
(1)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承续《资本论》和伯恩斯坦,最早注目于股份制研究的人,是美国制度经济学的早期代表凡勃伦。1904年,他发表《企业论》一书,和《资本论》的认定相同,提出股份制是“信用手段”的一种新的使用方式或曰“信用经济”(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4页,第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492—493页),是“借助于信用筹集资金以扩大资本的简化程序,在现代工业公司的改组与合并中达到了发展的顶点”(第67页)。由此,凡氏认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20.
《琵琶记》的“翻案”是对原文本的一种“范型重铸”,它试图通过儒家人格价值的建构,为社会提供一种“合成”的关怀系统。但“三不从”的戏剧冲突却造成本文深处“情感”与“伦理”对峙的二元结构;而且“全忠全孝”的求全构想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悖论,忠孝之间的价值抗衡永远无法消解。从蔡伯喈和赵五娘身上,可以读出许多不同的意味来,前者是一个两套话语的矛盾集合体,后者则是一个文化的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