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兰芳  郑伟 《福建教育》2023,(42):20-23
儿歌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也是幼儿园开展文学活动的宝贵资源。从审美和教育两个维度解读儿歌作品,能够充分展示儿歌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避免其对儿歌过于功利性的教育应用,也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引入优质文学资源提供文本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儿童文学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少儿图书出版行业蓬勃发展。乌拉特地区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了许多儿童文学畅销书,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乌拉特儿童文学在其发展中取得诸多有目共睹的成就,其对文学、教育以及文化的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乌拉特儿童文学也同样具有其他文学的重要价值,但由于在美学以及精神内涵等方面的独特性,使儿童文学在其价值功能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新时期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乌拉特儿童文学还应站在时代与世界的高度上,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宁苗苗 《海外英语》2012,(17):190-191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它承载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内容和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主要话题。结合前人的观点,从内容和含义上来剖析,认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不仅包括后者,还包括教育功能;援引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来阐明二者的区别:成人文学以真为美,儿童文学以善为美;最后举例说明儿童文学审美功能中涵盖的教育功能,即儿童文学对儿童承载着社会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从五六十年代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到八十年代倡导儿童文学应担起“重新塑造民族性格”的职责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一直受到特殊关注 ,最终发展为在儿童文学教学中 ,过分强调儿童文学的训诫价值 ,忽视其审美价值。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 ,往往表现为对儿童世界的粗暴干涉 ,即用成人社会的意识形态去评判作品 ,而漠视儿童文学本身所特有的美学原则。正如瑞典儿童文学理论家尼古拉耶娃指出 :“他们在作品寻找的是主题、意识形态、训诫和教育的价值。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作品提供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那么艺术上的缺陷是可以原…  相似文献   

5.
如今我们对文学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视,重视到仿佛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审美的人,审美的物,这样的现象本应该是无可置疑的,它说明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往往在思维的时候是单向度的。我们在肯定一个事物的同时会否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价值,本文就是想从李白、杜甫这两位人人皆知的作家创作出的作品来说明,文学的认识功能是不应被审美价值取代怕,也是无法取代的,它们是能并存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文学通过对美的表现将价值观隐含于其中.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应在审美性的基础上融入正确健康的价值导向,从而让广大的少年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得到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精神境界等多方面的有益收获.  相似文献   

7.
杨春柳 《教育》2015,(1):64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文学大致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学和图画书。在这些儿童文学的分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理解作品的主旨比如,冰波的童话作品《月光下的肚肚狼》。肚肚狼是一只善良的乞丐狼,故事中他想尽办法希望变成王子为大家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深受成人和孩子的共同喜爱,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学。其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也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本文就婴幼儿文学拥有成人读者、成人从婴幼儿文学作品中获得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享受等方面对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有关“幼儿园文学活动的价值”这一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无论是重审美价值还是偏重道德价值或知识价值。教师们在组织文学活动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即:各种价值如何取舍、如何实现。具体来说,在幼儿文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品内涵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对幼儿的本能与兴趣。幼儿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常常被入们忽略,孰不知。这才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其主要作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柳林风声》有诸多中译本,其中杨静远译本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文分析了杨静远译本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证明了该理论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优秀翻译理论成果。随着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界地位的慢慢提高,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该研究可使国内翻译家在翻译其他儿童文学作品时获得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对"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三个递进演化的文学观念作梳理和辨析,可引申出的结论是:古代传统的"杂文学"体制的缺陷在于混淆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纯文学"的要害在于割裂文学与相关事象之间的联系,限制了文学史家的眼界,造成了残缺不全的文学史景观;"大文学"观则以"文学性"在前二者的两难境地之间寻求合理的折中与结合。历史上的"沉思翰藻"和"缘情绮靡"可供我们从传统中提炼出足以构成中国文学"文学性"的质素。其中"沉思翰藻"主要指表现技巧方面,不涉及作品审美内质;"缘情绮靡"将文学内在生命与外在形体结合起来,体现作品的审美性更为周全,它可获得新的时代内涵,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给大文学史的编写创设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制度·文学体制·文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制度、文学体制和文学机制是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时经常使用的三个关键性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内涵。探讨它们的定义及其存在形态,以进一步厘清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相关研究的深化提供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按照译者的国籍来判定译本的国籍,未能摆脱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但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双重性,虽摆脱了二元对立,却没有摆脱二元论。翻译文学具有的世界文学意义是它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依据;翻译文学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也为其自成体系提供了恰当支持。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符合当今学术研究的多元态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自觉地吸取了现代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有益成果,拓宽了文学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其表现力,使传统文学获得了新生。然而,由于缺少深度和美学追求,网络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又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本文试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探讨其涵义和特性,为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作些努力。  相似文献   

17.
网络写作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种新型的写作模式具有写作主体范围扩大,文本表达方式多样,传播的快捷和自由等特点。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写作给传统写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探讨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如何在存异的现实下求同,互相促进,使写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文艺批评、接受美学和阅读学的原理,举例说明了阅读"文学好书"的一般人文价值和特殊心理疗愈效用;认为文学阅读推广,尤其是深入阅读"文学好书",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谐"、一个家庭"文教氛围"乃至一个社会"终身学习习惯"和"文化素质教养"的重要精神文明举措,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附于外在的历史框架,二是文学自身内在的发展结构."文学的哲学"即体现为一种重视文学内在发展结构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认为文学史乃是文学本质实现的历史,因此强调对文学本质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学的哲学强调的是逻辑的研究方法,探讨文学本质的实现的历史及文学内在的发展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文学史.文学的哲学包含了文学史观、文学史研究方法、文学史的建构等基本内涵,这一范畴的提出对当前的文学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学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吸收和借鉴的重要因素,电影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电影与文学等同,将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等同。电影语言注重形象、注重造型,它可以是文学语言的延伸,强调声和画的结合,擅长表达时空。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描写、注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擅长刻画心理。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文学性和文学本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