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2.
1912年徐枕亚在《民权报》任职期间创作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三部骈文小说《玉梨魂》并在《民权报》副刊上连载。小说语言骈散相间,又融入诗文的精华,在保留了中国传统小说语言特色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洋小说的语言风格。在中国小说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具有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4.
骈偶理论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古代骈偶理论是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是成熟而系统的形式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成熟。它是中国文学崇尚文字对偶技巧的审美意识的总结,代表了中国文化崇尚平衡和谐的古典哲学思想。骈偶理论反映了古代文学重典雅、尚对称、追求气韵节奏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古代文学对规则范式的认同,是最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古代骈偶理论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对古代骈偶理论的忽视和低估,影响了对古代文学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也使古代文学理论遗漏了一个重要内容,使得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骈偶理论长期得不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唯关文学独擅的时代,散文在辞赋、骈文、古诗和小说的强大压力下,丧失了独立发展的空间。然而,很多杰出的散文作家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和事实上的需要,仍旧以如椽之笔,用骈散自如的文字,挥洒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曼妙动人的作品,故当后之学者研究骈文、辞赋、古诗和小说的同时,理宜重视不同时代发展的散文,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拓展出一片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到汉代的骈体赋,再到明清八股,都大量地使用了骈句的形式。骈句讲求对仗,重视骈对与音韵的和谐,凸显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典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骈句的英译既要保留东方古典文化的特色,又要以西方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我国古典诗文中的语言韵味。因而兼顾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骈句英译,在整个翻译理论及其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探讨骈句的形成、发展以及对我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结合中外学者的理论实践,从结构、修辞和意象三个方面研究骈句的英译,强调协调中西方文化差异,平衡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义流失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期的骈散合一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论述骈散文并存的必然性,其次是强调骈散文“道通为一”,第三是主张骈句与散句“相杂迭用”。这三方面内容,较清初均有明显的深化。影响有二:一是下开晚清标举效法魏、晋文的风气,二是在骈散合一的探讨中,发展了骈文文气理论,在骈文文论中“气”的概念从辞章之论发展为气韵之说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兆洛的"骈散合一"思想,就是在骈散同源的基础上,从"宗两汉"、"相杂而迭用"、骈散兼作三方面来调和骈散对立的思想。针对当时古文之弊和骈文之失,李兆洛提倡"宗两汉",在语言上要求骈句与散句"相杂而迭用",在文体上要求骈散兼作。李兆洛"骈散合一"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调和骈散对立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骈散的调和树立了鲜明旗帜,对后来的骈文批评家如曾国藩、谭献、朱一新、孙德谦等人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两宋之际文章发展变化延续了北宋中期以来的传统,骈散进一步分流。汪藻四六承袭北宋欧苏以来的变化,在句式上更进一步,变成长句长联,使四六的风格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其私人记述文章以及部分奏章则又采取散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骈散分流。同时文人也都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一定的榜样。由于骈文的发展得到强化,也就带来了南宋中期的骈散相争。  相似文献   

10.
骈散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散问题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骈散美学形态不同,散文以阳刚之气为长,骈文以阴柔之美擅胜;其次,骈散各有所宜,散体适宜叙事,而骈体擅于景物描写与铺排,并宜于场面气氛之渲染;再次,骈散相辅相成,骈体所需的疏逸畅达之气,明朗淳厚之风可由散体弥补,散体所缺语意典雅含蓄之美,词采鲜明突出之美,形式与声韵之整齐与和谐美,可由骈体弥补。总之,骈散结合,相辅相成是提高文章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散文的叙述问题历来被研究者忽视,这种狭隘偏执的文学观念应予改变.文章首先指出叙述学的“话语”分析与文体学的“文体”分析有不少重合之处.其次,分析小说和散文在叙述上的异同.第三,强调现代散文应改变单一、僵硬、狭隘的叙述观念,建立与现代人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相匹配的现代叙事方式.在此基础上,文章细致而清晰地梳理现代散文叙述模式的演变:一是叙述方式从一元到多元,二是呈现型叙述取替概括型叙述,此外,还有隐喻性叙述、跳跃断裂式叙述,以及反讽戏谑叙述,等等.这些叙述模式的演变,拓展了散文的艺术空间,不仅给了我们某种艺术革命的新启示,而且有可能使散文获得与小说和诗歌平起平坐的自信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3.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散文化抒情小说杰作,由于作者独物垢创作思想,创作方法,这部小说呈现出散文化抒情化的艺术体式和寂寞,感伤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侯方域的散文受到汉代史传散文、唐宋散文、唐代传奇及宋元话本小说的影响,同时亦受到元、明时期戏剧及明代小说的影响。他汲取小说创作的营养,在表述中运用小说化的语言,使得作品的题材范围更趋广博,叙事艺术更为独特,行文特点更加鲜明;加之在创作中揉进了个人的身世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使他的作品在情感上更易打动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自1999年《天涯》杂志推出"刘亮程散文专辑"以来,刘亮程散文经历了一个由"一夜成名"并红极一时到逐渐冷却的过程,但刘亮程散文的研究却逐年深入。本文就1999年—2008年这十年来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刘亮程的研究论文从内涵研究、内容题材研究、语言风格研究、创作方法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对近年来才出现的刘亮程小说的研究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三十年代着力表彰六朝文,并将佛经翻译纳入其内,有意疏通这两者的因缘。这不同于以文白的更迭来结构译经史的思路,他从佛经骈散杂糅的角度进入,试图将文体新变的可能限制在传统文章的畛域内,以显示文、言分合之外,“文”(而非“文学”)的内部逻辑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域外小说集》所代表的周氏兄弟早年的文言译作,据周作人追述,正是取法于六朝的译经文体。这种骈散相间的文体,与其直译乃至硬译的主张如何可能在文本中共存,却有待于深入到原文与译本之间逐字、逐句地探讨。本文将小说当作文章来解析,内涵着一个判断:所谓“域外小说”还是作为文章——不是关系群治的经世之文,而是执著于艺术之境的“醇文”——来经营的。  相似文献   

18.
鲁导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其小说、杂文迥异。该文决在探讨其创作成因从鲁迅所处的特定环境、独特心态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期,迟子建开始活跃于文坛。30年来,她在小说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充满"诗的意蕴"的语言、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内容使其散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文章以迟子建散文集《北方的盐》为例,从作品的言语表现风格入手,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在叙事写景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分析其散文呈现出的朴素自然、柔美细腻和含蓄温情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其小说、杂文迥异.该文意在探讨其创作成因,从鲁迅所处的特定环境、独特心态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