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事业在迅猛发展,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促进了新闻改革的加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国晚报不过10多家,改革开放以来,晚报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全国晚报除台湾以外,已发展到130多家.这种发展速度,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武汉晚报复刊10年来,尤其是近7年来,花了较大的精力,对晚报各类新闻写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从1993年10月份开始,我们就着手对晚报新闻中难度较大的会议新闻的写作改革进行了尝试.根据一些兄弟新闻单位的做法,结合我们的自身实践,我们把会议新闻写作方法的改革归纳为“会议新闻写作八法”.  相似文献   

2.
你不仅是做新闻长春是全国新闻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长春晚报》四家都市类报纸“挤”在长春这个人口总量仅280万、经济总量几千亿的中等城市.“白刃战”“惨烈”……这样的词汇曾经是这四家报纸老总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1999年,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名词刚刚引发新闻学者关注,记得很多人还在研究“下水井冒水”是不是新闻的时候,在《吉林日报》的强力支持下,吉林省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报纸专栏——“杨光帮你办”出现在《城市晚报》上.  相似文献   

3.
晚报是我们国家新闻宣传战线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近些年来,全国晚报的新闻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和读者的需要,在工作中勤奋努力,锐意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晚报的事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有的同志讲晚报近些年来有三个“猛增”,就是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八十年代初,全国复刊和新创办的晚报一共才13家,到1990年发展到44家,1995年,有144家晚报。据统计,这144家晚报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000万份。如此迅速的发展,在世界新闻史上都是少见的。从总体上看,晚报发展的形势是很好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晚报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晚报如何把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与适应读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晚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再比如,曾  相似文献   

4.
评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报办日报和晚报早出,是中国晚报界的两大新景观。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一晚报办日报始于兰州晚报,至今已有5家晚报生出了日报。办日报的晚报都是机关报晚报。中国141家晚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机关报,在兰州晚报撤离之前,约有22家;二是日报办的子报,多达110家;三是独立的晚报(晚报界有人称之为纯晚报),仅有寥寥数家,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即是其佼佼者。如果从报纸的定位来说,后两者其实同属一类。中国的大多数晚报是以“日报的补充”面目出现的。本来,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凡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都可以也应该刊发,…  相似文献   

5.
年前在上海举行的1992年全国晚报会议(全称是“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七次年会暨全国晚报第十次经验交流会”)给人们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这就是:迅速繁荣起来的我国晚报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支劲旅;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晚报向日报老大哥提出了挑战。在这次全国晚报会上,不时听到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晚报热”或“晚报现象”。晚报事业的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恐怕在我们的新闻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这也充分表明,晚报的迅速崛起,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注目。所谓的晚报现象,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对新闻改革,乃至新闻事业如何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都带来了许多新的  相似文献   

6.
元旦前夕,由中国记协主持,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晚报会议。会上交流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宣传经验,并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晚报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是“文革”以后第一次全国性的晚报会议。与会者有来自全国各地十七家晚报及有关单位代表四十余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晚报事业日见繁荣。除了“文革”以前的少数几家晚报复刊以外,大多数晚报是近几年创办  相似文献   

7.
去年年底,全国晚报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昆明举行,全国十八家晚报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昆明,气候温和,四季花开,被称为“春城”。可是,会议期间,这个“春城”却一反常态,大雪纷飞,积雪盈尺,实是罕见。这一奇异的自然现象,毫无疑义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也是晚报难得的好题材。不妨说,它给与会同志出了一道“试题”。有几家晚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8.
目前,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呈现削弱状态,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文化新闻的采写缺乏创新。自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对文化新闻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推出了大量系列“文化特色新闻”,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有不少策划与稿件还取得了轰动效应,其中几篇系列报道还分别获得市级、省级新闻奖和全国晚报新闻奖。主要创新实践有:策划报道“天下宁波人”,做强“热点文化新闻”、深挖“冷点文化新闻”,举办“宁波的中国之最”征文活动等,使这类文化特色新闻像其他主流新闻类别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宁波晚报》吸引读者、打开市场的“杀手锏”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十七届年会于10月15日至16日在沈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3家晚报老总和代表聚首浑河之滨,共商中国晚报发展大计。这次晚报年会的议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好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的“三特”新闻,在继续深化改革中求创新、求发展。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李夫在致开幕词时说,中国晚报协会现有147家会员单位。目前,全国晚报的发行量占全国综合性日报发行总量的40%多,其广告收入占全国报纸广告收入总额的40%以上。李夫希望全国各家晚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深化…  相似文献   

10.
《羊城晚报》的厚报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羊城晚报》在创刊之初便定下这样的原则。这份有着44年历史的国内第一家大型晚报,已从开始的每天4个版,发展为现在的每天32个版(其中新闻版面占24个),成为一份“厚报”。虽然,“新闻主攻”的原则没有过时,但“厚报”的新闻如何布局、晚报新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都成了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传媒的大发展.同国外相比,一个奇特现象是:晚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到1996年底达到150多家,遍布全国大中城市,有的一个城市就有2家晚报“同台唱戏”.晚报大家族已成为我国新闻战线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其发展速度和进入市场受欢迎程度,着实令人惊叹.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由沿海向沿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与此相适应的是,中心城市的晚报“身个儿”猛长,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纯办报向办报与经营互相推动的方向发展,正朝一流的大都市晚报目标迈进,显示了中国晚报发展的大趋势.一、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呼唤与之相应的大都市晚报我们这里所指的中心城市,是指中央直辖和部分特大型省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它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是某个省、某个大区、甚至是全国的“龙头”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比较强;人口众多,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流动人口50万以上;城市交通、通讯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较高.这些为讲究时效和传递速度的晚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功能,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晚报报小容量大,汇天下大事、融多种知识于方寸之间,这其中充当主角的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新闻。可以说,晚报新闻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晚报竞争力的大小,晚报新闻“硬”“软”与否,决定了晚报可读性的强弱。这里,笔者试从晚报新闻采写过程中的三个方面谈谈晚报新闻的质量问题。题材的选取: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统一晚报不同于日报,它面向城市、面向社会、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读者。它所刊载的新闻寓  相似文献   

13.
唐天虎 《新闻实践》2009,(11):31-32
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机关报晚报是承担机关报任务的晚报,始于60年代初。1961年羊城晚报承担了广州市委机关报的任务。以后又陆续出现过西安晚报、成都晚报、南昌晚报等同类型的报纸。但在当时,这种报纸应该怎样办,它和新民晚报、北京晚报有何不同,还不很明确。到1965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对当时承担了中南局机关报任务的羊城晚报指出,“它应该办成基本上是晚报的样子”,才开始有了办报的基调。但是,次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把全国所有的晚报都扼杀了。  相似文献   

15.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浙江省城市类报纸与全国不少省市一样发展很快,目前已有晚报、都市报及社会文化类报纸30家。这些报纸大都是党报办的子报,尽管创办时间不长,大多只有几年,但发行量在总体上已经超过了市地以上党报,可谓“异军突起”。如今,全国有关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理论研究单位,对这种城市类报纸的现象十分关注,一方面肯定了这支报业群体中的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报业发生了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晚报革命”,从起初全国十来家晚报,发展到90年代140家左右,第二次是以华西都市报起始的“都市报革命”,短短七八年间发展到近百家(这里的都市报还是指狭义上的,如果广义上看,现今的晚报及一些走向市场的地市日报也可划入其中)。这两次报业革命,带来的是报纸风格、新闻风格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这里只想谈谈作为报纸“眼睛”、“窗户”的新闻标题,在这两次变革中所产生的一些新变化、新特点。1.标题的外在形式由过去精巧、匀称、平直改为超黑、超大、超长或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城市晚报对文化新闻的重视程度不断消减,大量的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以及其他实用类民生资讯,在数量、篇幅、版面等压缩了文化新闻的空间。文化新闻在不少城市晚报逐渐遭到冷落,主要还是文化新闻自身缺乏创新的缘故。且看一些城市晚报的文化新闻,有的将“娱乐”、“星闻”资讯作为主要卖点,缺乏地方特色与品位;有的文化活动的报道,读起来像“温吞水”。读者对文化新闻需求的口味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文化新闻档次、重创晚报“文化品牌”,让这些文化新闻像其他许多主流新闻类别和资讯一样,广受读者的欢迎呢?从2004年至今,《宁波晚报》在这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解放50年来,在人民共和国的新闻发展史上,晚报作为报业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近10年来其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影响之深,为其他品种所罕见。就其数量而言,已从解放初的仅存一家发展到今天的146家,增长了146倍,被人们称之为“晚报热”;就其发行量而言,已从解放初的上万份跃升到今天的2000余万份,被有识之士认为是值得研究的“晚报现象;就其创利而言,在全国公开发行的1997种报纸中,在前5名创利大户中晚报占了3家,被誉称为“风景这边独好”……人们不禁要问:在旧社会并不起眼的…  相似文献   

20.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古城西安,我们参加了西北地区晚报协作网举办的经济交流会暨好稿件评选活动。会议结束了,我在将要与各路代表依依惜别前,匆匆与西安晚报社总编辑李凡座谈了一阵子。到底是老同志了,他胸有成竹地谈了对这次会议的感想。他说:“这次经验交流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评选出的好稿来看,证明西北有新闻。从西北几家晚报来说,地不分南北,报不分大小,办报既有不利因素,也有优势和特点,所以,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西北这地方,各有千秋,西安是文化古都,兰州是工业城市,乌鲁木齐边贸活跃,西宁资源丰富,银川是塞北江南,所以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新闻优势。从评选出的五篇一等好稿看,就质量也不逊于全国评比的稿件。”他说:“这就叫事在人为嘛。处在内陆地区的西北几家城市报纸,能不能赶上先进地区的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