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否定性、批判性的命题。马克思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阐述了意识形态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这一理念。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从一个肯定的意义上来重新解构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理论命题,指出意识形态是永恒存在的,贯穿于历史之始终的,赋予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以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贯穿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线索,对主体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批判是阿尔都塞哲学的主要发力点.在对“主体”概念进行的批判中,阿尔都塞深刻地揭露了近代西方主体哲学所存在的虚幻性、抽象性,以及对人造成的压迫性.但另一方面,阿尔都塞的批判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确地辨明其批判的局限之处,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及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意识形态的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认为 ,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它既是物质关系的观念表现 ,又直接构成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本身。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种实践性特征 ,使其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作为“阶级社会维护意识”的意识形态以及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强调一个阶级掌握精神生产资料的重要性,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阿尔都塞则认为教育机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社会主义大学作为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校园文化主要通过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氛围,通过大学校园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等基本形式,来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这一命题重新诠释,对其进行追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功能的量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只有功能的质能够保持稳定;意识形态难以避免的虚无性并不能永远掩盖其中的真实成分,总体上其科学性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反复"断裂"并不能彻底否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社会进步也不能排除其相应的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补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作为一种关系体系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意识形态.通过这四个观点,阿尔都塞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借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制定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从而拓展与细化了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方式的理论认知.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资源的接纳,阿尔都塞全面揭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辩证法.通过凸显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经济学场景,阿尔都塞确立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运作的出场路径.通过引介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范式,阿尔都塞细腻阐释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主体建构的微观机制.基于上述异质视域的有机接合,阿尔都塞建构了极具特色的意识形态实践图式和运作场景  相似文献   

9.
试析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解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尔都塞主张用“征兆阅读法”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从中发现“文本”深处的理论框架。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晚期著作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马克思用多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取代了黑格尔的一元决定论的辩证法和历史观。阿尔都塞的理论虽然并非没有合理之处,但在总体上他对马克思的理论作了许多误读、曲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欺骗性”和研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现象时揭示了“思想的生产与分配”的规律。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马克思、列宁及葛兰西在意识形态批判、建构过程中揭示的阶级社会和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现存社会采取非批判和维护态度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就意识形态对学校课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力实施的。当前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意义,乃是取决于不同利益体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反映出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出场、在场及其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而出场,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观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与历史的关系,阐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某一阶级或阶层为关于自身利益或自身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观念或理论体系,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一面,但其虚假性也是每一个统治阶级所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的完结归根结底是,由于阶级利益渐趋一致,统治阶级及其思想霸权对民众的压抑作用丧失,意识形态虚假性随之消亡,进而意识形态也便丧失了它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征:至高的科学性与理论性、鲜明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充分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支撑。作为社会情境的“函数”,由狭义的阶级意识向文化层面的扩展,构成意识形态在当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朝向文化层面的转向意味着,意识形态对于和谐社会的支撑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内部意义与外部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马克思把“意识形态”概念第一次引入哲学领域以来,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否定性概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经历了历史性的变化。即由否定性概念转变为中性的概念。因此,考察意识形态的中性化意义是理解意识形态的内涵不可逾越的步骤。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视阈下马克思人格思想的价值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人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对人格进行了系统阐述,折射出了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现阶段,深度挖掘马克思的人格思想,对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人格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马克思的运用,使意识形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曼海姆、阿尔都塞、贝尔等人的发展和丰富,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意识形态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社会文化之中。在当今社会中,把握时代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人们对意识形态作出多元的、开放的、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