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每次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沉重地打断了封建化进程,断送了封建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使社会重新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去。本文以元末农民战争为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论证这场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以与上述观点商讨。  相似文献   

3.
《元末农民战争》一章教材简括地讲述了元代的经济政治特征和元末农民战争。本文想就教材中有关元代经济政政治特点谈谈个人的理解。本章教材的中心内容是元的统一中国,元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元的经济、政治统治特征及其后果,元末农民战争的始末和明的统—。以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为红线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章教材的基本线索是:元灭南宋后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任务,结束了分争局面,西藏亦在此时正式归入了伟大祖国的神圣版图。统一后,在原来的基础上,通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经济仍有所发展。但由于军事上的破坏,由于蒙古民族初进中国内地  相似文献   

4.
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集团的力量,登上了明代皇帝宝座。当政权取得之后又千方百计打击、迫害淮西集团。这种政治思想和态度,实质上是狭隘的农民思想和封建专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是《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一节教材的两个重点内容。其中的难点是:关于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要讲清明太祖的措施与元末农民战争的关系,进而正确说明元末农民战争的伟大作用和明太祖的历史贡献,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既要阐明其积极作用,又要揭示其消极影响,这是很不容易的,教师在备课时应下些功夫,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的钻研,以便在  相似文献   

6.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十章“明初的经济和政治”,上承第二十八章“元末农民战争”,下启讲明清时期历史的数章教材,是很重要的一章。第二十八章讲到,朱元璋在在元末农民战争推翻元朝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了明王朝以后,“注意农业生产,废除元的暴政……”。  相似文献   

7.
从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灭南宋,统一全国之日起,各族人民就不断举行起义,反抗封建皇朝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此后,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最后发展成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终于把不可一世的大元皇朝送进了坟墓.本文拟就元代社会矛盾以及元代(元末农民战争以前)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作简略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在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战争中,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斗争场面.由红巾军宋政权组织领导的三路北伐,转战数千里,声势浩大,给予元朝统治以十分沉重的打击,可以说是许多斗争场面中最壮丽的一幕.关于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三路北伐,迄今没有专文论述.本文拟蒐集有关资料,对三路北伐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作初步的说明.一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全国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为什么没有取得改朝换代的胜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是在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广大群众不甘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而爆发的一次反抗运动。在运动中,它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建立了比较严密的革命武装和比较完备的革命政权,以及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都是以往农民战争不可比拟的,它把中国旧式农民战争推进到了最高峰,这充分显示了农民群众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巨大的创造力,但是,这场大规模的斗争最后仍然以悲剧结束。其原因就是由于太平天国仍是一场旧式农民战争。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不可能改变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也就是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剥削制度,所以,就这个意义来说,它的失败是必然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能否取得一个象刘邦、朱元璋那样的胜利,也就是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来一个改朝换代呢? 历史表明,在封建社会里取得胜利的旧式农民战争,有能力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建立一个开明的新王朝,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扫除一切障碍。秦末的刘邦,元末的朱元  相似文献   

10.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11.
“有元之诗,每变递进,迨至正之末,而奇材益出。”(顾嗣立《元诗选·凡例》)笔者近来浅涉元末诗人之作,发现元末诗坛奇材多集于吴中,沨沨乎一代之音,实出于吴中诗人。吴中诗人的诗,内容广博、浩繁,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元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或记叙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或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思与怀抱。他们的诗,是自己主观情思的流动,往往带着一种活泼、跳荡的情感,洋溢着充分肯定自我、追求个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第四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十课时)第一节明朝的经济和政治通过本课要讲明经过元末农民战争的推动,明初统治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经济又有了发展;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特别是对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管辖.  相似文献   

13.
杨金 《文教资料》2010,(8):13-15
王冕是元末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其诗风质朴豪放.是元末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儒者,王冕的诗歌多反映元末社会的民生疾苦,斥责统治者的残暴。此外,其咏梅之作寄托了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梅格与人格交相辉映,在梅花境象中诗人实现了对自我的完善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元末士人的心态动向、处世方式趋于多样。当时,士人虽然可以凭借儒户身份享受免役、补贴等政策,但由于诸种原因,这些政策实难有效缓解其生存窘境。为了谋营生计,安顿生命,大批士人不得不选择农、医、教、商等生存方式。他们之所放弃科考入仕等人间正道,转而踏入这些孤寂清苦之途,个中缘由既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与其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密切相关,但根本而言,则是源于元末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衰变的统治格局。  相似文献   

15.
张翥组诗数量颇丰,题材内容丰富,取材范围广泛,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思乡怀远抑或是惜别送别的诗作内容都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展现元朝的兴衰存亡以及作者自己对世事翻覆的感慨哀叹.其诗广泛地记录农民战争、百姓疾苦和宫廷生活等方面,展示了元末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这些组诗的创作,既继承了唐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雄浑壮阔的创作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毛葫芦”军是豫西的一支地方武装,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兴起,曾是元朝政府的重要武装,进入明朝后相对完整的保存下来,最终又亡于明末农民战争。在整个明前中期,“毛葫芦”军销声匿迹,直到明中后期才重新崭露头角,“毛葫芦”军在应对内外祸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可避免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一对元朝社会矛盾问题提法的商榷有些学者在分析元末农民战争时,认为在元朝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交织着,把他们同等看待,不分主次,因而得出像这样的说法"元末的农民暴动,本来是由于民族与阶级的压迫引起的,因而他们奋斗的目标,一方面要打倒蒙古贵族,一方面灭要反对豪绅地主."(历史研究1954年4期,107页.王崇武:论元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蜕变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这种看法是值得研究的.在理论上,毛泽东同志在他著的"矛盾论"中已明确证明:不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在史实的分析上,如果不找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就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这是我国历史的特点之一。反映在教学上,在讲授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时候,就必然一再出现农民战争的课题。讲好每一次农民战争的课题,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农民起义,都是由于农民不甘忍受地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发动的;都是反对封建剥削者与封建压迫者的黑暗统治,争取农民自身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改变。这是历次农民战争基本相同的一面。但是,由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条件不同,因此起义的直接原因、发展过程、组织情况、斗争规模以及起义的结果,也就每次都不同。这是历次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20.
元末官僚系统的崩溃及朱元璋的拉拢与笼络使元官入仕明朝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他们在明初享受的待遇较元末也相对优厚,但其入明后的心态却显得矛盾和复杂。无所适从的贰臣角色和政治羁绊下的卑微人格使他们的心态日益压抑与苦闷,也预示了其结局的不可琢磨。入仕元官虽对明初政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对明代政治走向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