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观情思的艺术奇葩--析《聊斋志异》的男性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中描写仙狐鬼怪与凡人婚恋情爱故事的篇章,多以男主人公的视域为界限,形成特定的男性叙事视角。这种叙事视角的形成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密切相关,是由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所形成的一种角色化叙述。它更艺术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理想,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叙事艺术上与现代小说的接轨,是小说叙述艺术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活着>与<尘埃落定>在叙述角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方式叙述,并且将第一人称的经验限知视角和全知全能的视角加以糅合,通过视角越界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读者叙述上的参与和阅读时的对话姿态,造成叙事视角的多重叠置.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3.
“弱智化叙事”是新时期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所谓“弱智化叙事”,是指叙述者身份的异常,他们往往是智力低下、思维混乱、理性缺失、行为疯癫的痴傻或精神病患者.此种叙述类型不仅拉开了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造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也使作者意图与读者接受之间形成了张力结构,由此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叙事技巧.文章以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例,集中从不可靠叙述、反讽艺术、视角越限等方面,对“弱智化叙事”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4.
李锐《无风之树》的叙事策略与诗意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风之树>在叙事上是独具特色的,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了意义,显现出民间话语与文革神话的对抗.叙事技巧的运用还使作品具有了冷峻凝重的诗意氛围,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大规模运用、口语化叙述语言与音乐式节律的追求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上.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中丑的、滑稽的、边缘的并让它们占领文学批评舞台的中央.它强调对话、更替和相互转换,这对于解剖单一文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狂欢化视角对<我弥留之际>做新的解读,分析其叙事、结构和体裁上呈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可以将<我弥留之际>的狂欢化特征归纳为复调、两重性和死生交替.  相似文献   

6.
影片<十面埋伏>和<泰坦尼克>都以成功的叙事阐述了爱情的极致,但在叙事的处理上两部影片却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写意化的手法,把叙事作为手段讲述爱情;后者则是以写实化手法认真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这使两部影片的叙事在人物处理、节奏和强度的控制、背景处理等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论《故事新编》的表现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是鲁迅受到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之下的产物.对待历史的高度主观化和广泛运用表现主义的叙事技巧,使<故事新编>渗透着强烈的主观表现意味,也寄寓着鲁迅针砭时弊,坚持文明批判的现实立场.<故事新编>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倾向,成了鲁迅后期小说的独特徽记.  相似文献   

8.
王世立 《华章》2007,(8):87
<老残游记>独特的叙述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限知视角的运用;第二、传统小说.全知式'叙述视角的因袭.这种特殊的叙述视角的形成和晚清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等因素相关.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呈现出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文拟从小说<一把尘土>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进行分析,旨在展现作者伊夫林·沃的叙事风格.在这部小说中,沃将外聚焦与异故事叙事者综合的运用,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的反讽艺术,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而小说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更把作者的叙事技巧推向又一个高潮,这对揭示沃独特的人生感悟,进一步探索沃的作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视角的创拓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视角的创拓,围绕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叙述者叙述的客观性,“第二度叙事”及人物视角的个性化,叙述语式的突破几个方面,运用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创拓蕴涵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相协和是一个关系到《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重要问题,故争论双方都对这种不合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无法达成共识。绕开《左传》是否传《春秋》的问题,从比较中立的立场出发,《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合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左传》叙事既有解释经义的功能,又有表达叙事者自身历史认识与评价的功能,超出了“春秋大义”的限定,从而导致《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之间存在张力与不合,并使得《左传》叙事在后世义理的标准下遭到严厉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13.
虽然《左传》叙事的文学性与历史真实性是一种彼此互构的关系,对于《左传》成书有至为重要的作用,但《左传》的这种文学性对历史真实性的消解,使《左传》叙事游离于文学与历史真实之间,使得《左传》虽有史之用,而非史之体,使得《左传》既不属于纯粹的文学著作,也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14.
《左传》对灾异、卜筮、梦象等神秘事件的描述,既是春秋时期巫风盛行的真实反映,又融合了作者“崇礼尚德”的理性精神,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判、对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天命与道德合一的历史叙述,使《左传》呈现出“巫史交融”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图像具有叙事功能,但是它的叙事性总是会受到艺术的他律性的制约。其中伦理道德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介入其叙事过程。与此同时,图像叙事又在某种程度与道德伦理相辅相成,图文时代下的图像叙事在叙事技巧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道德规则的一面。图像叙事性存在一个现象:叙事主体欲求总会尝试凭借各种优势去满足,把原本真实的想法演变成为经验意识上的假设。伦理和自由在通过图像叙事由真实确定转变为不明晰。伦理道德的绝对原则性在虚拟的空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总会出现不在场的一面,虚拟空间里的自由仿佛也得到了释放。事实并非如此,德性总是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变换方式介入自由。  相似文献   

16.
与大多女性作家一样,安妮也选择了爱情婚姻题材。爱情叙事是作家描写的主要场景,而追求女性独立却是它的底蕴与灵魂。我们可以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及叙事模式三个角度探索安妮.勃朗特的《房客》的创作艺术,从而揭示其作品中追求道德完善与女性平等并行发展的双重主题。  相似文献   

17.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成熟的编年体史书,以其叙述的典范性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叙事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在叙事方式上亦史亦文的特点,以及它在叙事方式中体现的思想性和兼容性,都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历史著作。文章以叙事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藉由对《左传》叙事结构、表现形式及其话语的把握,凸显它作为一部史书的浓厚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体裁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对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的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对一篇记叙文进行了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本文认为分析故事语篇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史传文学史上,《左传》无疑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史学著作。它以其简练、独特的心理描写揭示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人物的心理活动,凸现了个人的心理动机在历史事件中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史学叙事模式草创之际,《左传》独特的心理描写不仅在史学上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而且对后世的叙事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多重叙述为常见的叙事手法,在此叙述模式下,故事由多个叙述者讲述.这种叙述手法不仅能对故事的情节编排起到很好的陌生化作用,还能有效地增加小说的内容含量,形成小说的多层叙述结构,有助于小说结构美学的构建,从而增强小说的整体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