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  相似文献   

2.
对三圈环流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分析不同纬度带和不同海陆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然而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现行教材中的"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示意不够直观,对于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空间想像能力还不太强的高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如何能够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比较容易地领会和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空间立体图"来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效果较好。三圈环流"空间立体图解"如下:  相似文献   

3.
全球大气环流图是新版高中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中的第一幅图,既非常有趣又非常重要,掌握好此图,便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打下了基础,该图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对它精心设计,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 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了解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力的概念。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重点 )。2 能力目标 :通过绘制和分析大气运动原理立体图式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培养理解地理事物和规律三维立体空间概念的能力 (难点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课后自主实验 ,培养…  相似文献   

5.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前在讲授这节课时 ,常把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不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前后衔接 ,是一体的。我在讲这节课时 ,为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有助于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同一水平面上只要有气压差的存在,就有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就会形成风。季风也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根据这一基本原理,以下分别叙述亚热带、温带海陆之间的季风与热带陆陆之间的季风成因。一、亚热带、温带海陆季风的成因亚热带、温带相近的纬度在不同季节海陆间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改变了大气的三圈环流模式,也就改变了气压带和风带移动所造成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同为北半球或同为南半球的亚热带、温带大陆东部的陆地与海洋之间较为明显。同为南半球或者北半球的相近纬度的大陆东部,有  相似文献   

8.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若该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1)A、B比较,________处温度较低,________处气压较低,引起这个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空气的升降运动,引起地面冷热不均B.上空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一致C.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2.若此图是冬季风侧视图。(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哪里可能是亚欧大陆?_____________。我们感受到的西北风应是数字号_____处,造成…  相似文献   

9.
王冬 《地理教育》2013,(Z1):35-35
<正>一、教学前——如何有效备课1.备目标——领会新课改教学目标"上这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地理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例如,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表述已经从"要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这样,根据目标进行教学,不必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丽 《地理教育》2013,(Z2):83-84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在世界的分布范围;举例说明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提取地理信息;通过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学会地理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身边的地理事  相似文献   

11.
<正>《三圈环流》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第一课时的内容,该课的知识点集中体现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能否理解并运用三圈环流模式图,关系着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的学习。实践教学中,学生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机械地死记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无法理解并运用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习题训练时,错误率较高。鉴于《三圈环流》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程度,笔者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并以加涅九段教学法为指导思想,得出应该关注的教学细节,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掌握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2)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2)查找资料、分  相似文献   

13.
【教学指导思想】创设情景 ,补充资料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和思考 ,让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 ,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 1)知道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 2 )知道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概况 ;( 3 )理解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的后果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意义。2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3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森林资源的环境意义 ;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难点】森林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的原理。【教学用具】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护坡林带保持…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掌握外流河、外流区、内流河、内流区的名称及分布。熟悉我国常见的大江、大河。掌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2 能力目标 ;(1)熟悉查阅地图的能力 ,把应识记的河流和湖泊名称及分布落实在地图上(2 )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 ,加强地理知识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3 )通过一系列从简到难的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讨论、回答 ,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及成因难点 :外…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两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为学习本章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理解等温线的概念及气温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通过对气温的测定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读图,培养学生以图析文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气温测定而得到的气温分布规律等一系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  相似文献   

16.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迁移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指海陆之间因比热、传热方式及透明度的差异,而导致的热状况进而引起海陆上覆大气运动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仅仅理解和牢记这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正确地加以运用,即正确地将这一原理进行迁移。如果某一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东亚季风的成因,却不能解释北美、南美、澳洲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成因,那么该学生就没有真正掌握  相似文献   

17.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多媒体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 ,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 :使学生掌握世界和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 ;掌握世界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上不平衡的基本情况。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绘制统计图的能力 ,对能源消  相似文献   

19.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表1) 2.高频考点 (1)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地貌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的判读;地表形态的成因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大气受热过程的地理效应;风向判断与绘制;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简易天气图的判读;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及其判断;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郑浩 《教学月刊》2014,(4):51-53
正"三圈环流"是自然地理中的经典内容,是后续学习内容——季风环流和气候的重要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三圈环流"也是学习的难点。笔者历年教授这部分内容时,都发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在"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供同行参考。一、重视必要的知识铺垫1.分清近地面和高空,明白等压线与纬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