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收入《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琐记》《范爱农》等篇目一样,似乎可以归入写人的记叙文一类的。写人的记叙文有多种写法:一种是开门见山地把人物点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还有一种是先写一件事情,把要写的人物带出来,如《范爱农》;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事,在读者等得心急的时候,才把主要人物引出来,藤野先生的出场,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本文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3.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4,(10):1-20
记叙文是以记人(《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叙事(《驿路梨花》、《社戏》)、写景(《春》、《济南的冬天》)、状物(《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为主要内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于记叙文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赵素兰 《现代语文》2006,(10):70-71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他小说中的人物,如阿Q、鲁四老爷,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而对现实中的人物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却有很大反差。探究结论为鲁迅个人生活的小环境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的交织导致的。而对小说中人物无情地批判恰恰表现出鲁迅先生意图改造国民灵魂的大爱。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鲁迅散文中的"贴着人物写"法,能用动作、语言等细节塑造儿童、少年形象,表现童真童趣和少年情怀;2.了解幽默的原理,并在生活和写作中实践。【教学现场】一、导入师:进入初中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  相似文献   

8.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该书共收回忆性散文10篇,均作于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陆续发表时,副题作《旧事重提》,依次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鲁迅当时可能设想日后出书就以《旧事重提》为书名,也符合以回忆往事为主要内容的实际。但《旧事重提》终究显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间编集准备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认为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3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鲁迅先生写女工阿长的回忆性散文。课文对人物欲扬先抑的写法,对选材详略得当的剪辑以及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被人们奉为经典,褒奖有加,却很少读到指误的文字。我在反复品读第3段时总觉得段落划分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0.
<正>通过对《背影》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篇经典散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何为铺垫、铺垫有何作用、铺垫的常见形式。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铺垫写法。何为铺垫从题目就能看出两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朱自清在散文的开头提到“父亲的背影”,然后用近600字写其他内容,真正写“背影的故事”与末段对“背影”的追忆加起来不过700字;鲁迅用不到1200字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之前却用2000字写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毕生笔耕不辍,以自传体的形式采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形成的一部回忆性散精品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名篇都被遴选到人教版语新教材之中,其学价值与审美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2.
一范爱农认真阅课文,简要地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以作者和范爱农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范爱农的几个生活片断,而这几个生活片断均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事件作背景,这样写,对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是必须的,为什么? ②本文有四处直接写范爱农的眼睛,四处写范爱农的喝酒,请具体分析这些描写对表现范爱农思想、感情、个性、品质的作用。二爱国学者顾炎武本文是评传性质的文章。“传”要引证史料力求完整地叙述人物生平;“评”要在“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地论述人物的思想品质。课文第五小节很好地体现了“传”和“评”的关系。认真阅读《藤野先生》、《〈呐喊〉自序》、《鲁迅精神》等文章,参照本文第五小节的写法,试写一篇八百到一千字的鲁迅评传,内容可有所侧重,题目自拟。要求:“评”、“传”结合;材料要翔实,评论要以确切的材料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班级:浙江永嘉桥头中学初二年级某班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阿长。生2:保姆阿长。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  相似文献   

14.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及设想本单元是整套初中教材记叙文阅读训练13个点中的第12个训练点。教学要求是:理解并掌握选择典型事例,按一定顺序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五篇课文都是写人的,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两篇是散文,三篇是传记,共同的特点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材料组织顺序安排,丰富多姿。《回忆我的母亲》有明显的时间顺序;《藤野先生》按照表现主要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哥白尼》和《祖冲之》是传记,记叙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并插入适当议论;《潘虎》是革命回忆录,也是文学性的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  相似文献   

15.
1.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写人的文章数量最多。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有的是通过一件事来记述某个人的形象或特点,如《一面》;有的则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格或风貌,如《阿长和(山海经)》《吾家有女初长成》等;还有的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他们的美好心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阿长与〈山海经〉》的标题很耐人寻味,一个“与”字实在不可忽视,它强调了“阿长”同《山海经》的关系。在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作者所叙述的有关阿长的种种行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虽然爱“我”但粗俗、没有文化的地道的农村妇女阿长,而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本来是毫无关系的,“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是因为“我”很想得到它,阿长才“与”《山海经》发生了联系,把它买来送给我。如是果仔细吟咏题目,就会感受到包含其中的是作者对阿长的浓浓深情,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一波三折的。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之前,所叙写的阿长…  相似文献   

17.
散文集《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的艺术珍品。书中的许多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正直、热情、爱国而又倔强的革命知识分子——范爱农;三味书屋的方正、善良、质朴、博学而又迂腐可笑的老塾师;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教学严谨、高度负责、对中国人尊重友好、关怀备至的藤野先生等。但对于笔者,最欣赏的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鲜明形象一阿长。  相似文献   

18.
正《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每个中国人幼年时期的神话启蒙几乎都是从这些故事开始的,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处,那就是《山海经》。很多人把《山海经》当做"古今语怪之祖",鲁迅先生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说从小就渴望得到一本绘图的《山海经》,因为那里面净是些"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见鲁迅也把它当作怪书来读。  相似文献   

19.
许多写人叙事的散文,都是从正面切入人物的形貌心态和性格特点,都是以大量篇幅对人物作逼真动人的正面叙描,在那些融合着亲身体验的描述中寄寓着深切的感情,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朱自清的《背影》、《给亡妇》,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巴金的《怀念萧珊》等散文佳作。刘亮程的《先父》则首先,并且主要是从“我”的角度切入题材,很少写父亲生前之事,却多写丧父后“我”历年对先父的幻想之形。本文在虚拟的对话氛围中以“我”对先父的渴望、怀念、愧疚、反思和反省,以及我丧父后与日俱增的落寞、迷惘、痛苦和无奈等心理轨迹为…  相似文献   

20.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