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雪浪斋诗话》云:“诗止于唐”。尽管世人颇多微词,但是在唐诗的巨大宝藏中、珍珠玛瑙黄金白璧俯拾皆是,由不得人们不承认这个事实。宋代诗论家严羽指出,“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从沧浪诗话·诗评》)这“气象”二字用得绝妙,一语便道破了唐诗——尤其是把唐音奏得最响最高亢的盛唐诗,是前人无法企及,后人无法模仿的。“盛唐气象”是盛唐人所独创的特有的现象,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盛唐气象”,何谓“气象”?古人已有过许多的阐释·宋严沧浪云:“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  相似文献   

2.
方回论诗集矢晚唐,在诗学史上影响颇大.但方回所谓"晚唐诗"不同于今人观念中的晚唐诗.今人的"晚唐诗"是以时间为断,以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韩偓等为代表.方回《瀛奎律髓》中"晚唐诗"并非以时段划界,而以诗风特点与气象论,其特点是"工""切"而气格卑弱,代表诗人是姚合、许浑、李频.更重要的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使用的"晚唐诗"概念,是由宋入元诗论家对"晚唐诗"的一般理解,故辨析方回诗论中"晚唐诗"概念,对准确把握宋元之际的唐诗观,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苑,胡曾以别具一格的《咏史诗》而跻于唐诗之林。 胡曾,是在自居易新乐府运动影响下出现的通俗诗人。他有《咏史诗》三卷,以“讥讽古人,裨补当代”为创作目的,通俗流畅,格调清新,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近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书中称颂胡曾是“真正的民间诗人”。这是最公正的评价。它纠正了宋元以来文坛对胡曾《咏史诗》的某种偏见①,恢复了胡曾在唐诗中应有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5.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出现了大量的“嫦娥”典故,这种文学现象表明嫦娥传说业已深入文人文学的创作。唐代诗人在用“嫦娥”之典抒发己怀的时,又在诗歌中丰富了嫦娥形象。唐诗中的嫦娥形象大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孤独、清冷、娇美、轻盈。  相似文献   

7.
唐诗研究中的盛唐气象概念,一般可上溯至宋代的严羽。但严羽所概括的盛唐诗的气象特征是“浑厚”,与个人用盛唐气象指称盛唐诗的艺术特征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概念内涵的确立,导源于殷“气来”、“情采”说,经唐宋明清学者的补充发展,才逐渐达到今天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唐诗创作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而在此时的江南吴中地区,却活跃者一批身份各异的诗人,他们以诙谐善辩、潇洒自适、放荡不羁的诗歌创作风格为当时笼罩在盛唐诗歌阴影下的中唐诗歌注入了一股新风,为大历、贞元后的中国诗歌指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径.皎然《诗式》中的“三格四品”说正是对“吴中诗风”的理论总结,它的形成、内涵和“吴中诗风”是紧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吴中诗风”,不能不对皎然的“三格四品”说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唐诗纳入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中来考察,探讨“盛唐气象”的渊源及展开。文章从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对初唐诗风的影响谈起,分贞观诗坛、武后诗坛和开天诗坛三个阶段展开。  相似文献   

10.
星辰意象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它的存在丰富了唐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视角,对唐诗创作的审美塑造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古人既观星、占星又赋于星宿以特殊象征意义等。诗人将星意象引入诗歌创作这一现象及相关的内容,可以按照政治思想与态度,仕途失意与命运嗟叹,爱情、友情、亲情及授时、分野的角度分为四类。唐诗创作中星辰意象的引入对诗歌审美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往往用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悠悠唐诗中,浓浓乡情经常被诗人通过“秋“”月“”笛“”雁”等意象来表达,为此,整理了部分借用这些意象抒发乡愁的唐诗并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13.
解读粤教版《唐诗末词元散曲选读》中的“春”意象,分析唐宋时期“春”意象含义,然后通过这些含义探究古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郑力 《成才之路》2010,(9):54-54
印象中的书生应该是手拿一卷线装书,于月下浅唱低吟,完全沉浸其中。我们也会被感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也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而我们的文言文阅读。  相似文献   

15.
唐诗中的模糊数字翻译一直是译者面对的难题。以诗人李白的名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唐诗中模糊数字的妙用和不同译本的对比,归纳总结得出,译者应视模糊数字的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意象并非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要义.若一味推崇意象,则六朝宫体、晚唐诗、南宋“四灵”,就将荣登古典诗史的榜首,而事实则恰恰相反,它们一再遭受古代诗评的诟病.古人于意象之外更重格局、气象,尤重诗歌之“声调”,所谓“唐音宋调”于焉区分.音与象作为诗歌艺术之二维,历来轩轾有别,因古人读诗多伴随创作,作诗自然以审音论调为主,意象为辅;今人读诗则作为一种“阅读理解”,还要作答一道道考题,必然流于表面之色象文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车马行船是唐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因此,包罗万象、写尽人间百态的唐诗,就不能不写到它们。打开唐诗选本,不时能听到车轮辚辚、斑马萧萧;看到万里行舟,绿浦归帆。仔细品读这一类唐诗,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许多诗人面对茫茫绿水,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帆”这一意象,来表达他们的内心的情感。深究其原由,里面蕴含着诗人们色彩纷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