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与青年记者交谈,一年轻人问我:做批评报道采访,若让被批评方死拉住,还请吃了饭,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那怎么办?我说:"饭吃了,该批的还得批."  相似文献   

2.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以我的感觉,或者干脆说就是一种现象,当了"官"的记者可能就不写稿子了。我真的观察过,一些报社原本非常有才气也非常活跃的记者一旦被提拔了,有了一个挺像模样的职务,从此便是看别人写稿多,自己动手少。我真的想不通这是为什么。是没有了激情,还是失去了冲动,或者是干脆从此就  相似文献   

3.
"难吃",两个意思,一是记者做的"饭"--新闻,不可避免地贬值.网络、手机时代,人人是记者,皆可做新闻,新闻随手可得;再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多元化,有限的时间被分散到越来越多的工作生活场域中,读书看报越来越少,新闻自然也就不像过去那么金贵了.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记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极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掘事件的新闻点并及时进行报道.然而,真正要搞好一篇报道,还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做到心到、眼到、情到.  相似文献   

5.
1997年底,我来到开罗,任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在驻外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跑了不少地方,经历了不少事情,也长了不少见识。 调研是报道的基础 调研,对一个记者来说,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一个驻外摄影记者尤其重要。要做一个专家型的驻外摄  相似文献   

6.
<正>近些年来,随着记者队伍的迅速壮大,记者的从业年龄也愈发年轻,我做了八年的记者,仍不到三十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是一名年轻的老记者,这些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从事人物专题的采访报道,对我来说,工作中最难的部分不是如何把人物的事迹讲述精彩,而是如何让我的讲述做到真正的"真实",也就是我们媒体人几乎天天都在思考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国青年报记者刘万永在微博上说:"做记者几年,无力感越来越强烈.梳理自己报道过的人和事,可以说受到伤害的人无一得到公平和正义,甚至遭到更猛烈的报复." 有这种感受的,不只刘万永一人,最近几年,这种无力感弥漫在众多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群落中.有记者曾沮丧地说,以前是"不怕上告,就怕上报",现在是"上报上告,统统无效".如果说以前做监督性报道难在发表前受种种因素干扰,现在,报道发表前的干扰变本加厉,但报道后的冲击力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8.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12,(15):19-20
一 前几天,我到焦作市一家水泥厂采访,在粉尘弥漫的车间里拍下了一张张设备改造照片.采访结束后,立即又要赶到河南煤化鹤煤十矿采访,厂里陪同采访的同志说:"你采访这么辛苦,连我们的饭也不吃又要赶路,像你这样的记者我们欢迎!"我说:"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基层为我们记者采访提供了那么多的服务,记者就应该深入采访,挖出新闻,为基层多发点稿子,这是记者与你们‘两好搁一好’的体现." "两好搁一好",就是记者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对基层提供的服务有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我们记者每篇好新闻问世,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尤其是人物采访更是如此。记者要想挖掘出生动鲜活的感人细节、采访出富有深度的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经验的记者做人物报道,一般会花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记者群体中,有这样一个特殊工种--娱乐记者,他们"追星逐月",在群星闪耀间游刃有余.他们所报道的新闻无关民生,只关"风月",但不可否认,他们也付出了与其他记者同样的艰辛,他们所提供的精神食粮同样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他们冤枉吗?有点儿。一个单位的领导,尤其是高一级的领导提供的情况,一般说应该是准确的。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报给上级或广为散发的书面材料,一般说,也应该  相似文献   

12.
两类报纸记者的不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社记者朱玉是新闻界的"另类".她在中央主流媒体工作,既能做正面典型报道,多次受到宣传部门表扬,又能做调查性报道,屡有佳作问世.不少记者同行觉得,一边颂扬正面人物,一边监督负面问题,这样的记者肯定有"分裂感".对此,朱玉接受笔者访谈时回答:到现在我还没分裂,是因为心态比较平和,写"命题作文"是我的工作,而调查性报道则是我运用不同思维和方式去进行的尝试①.  相似文献   

13.
我1988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众日报社工作,先在大众日报做了8年记者,接着到农村大众报做了11年记者、编辑,然后到城市信报做了两年审稿工作,2007年4月来到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回头来看,我的每一步都是幸运的--在大众日报德州记者站,我跟老同志学会了如何到基层采访;在大众日报编辑部学会了严谨;在农村大众报学会了协调与策划;在城市信报学会了灵活与运筹;在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学会了利他与感恩……因而,通讯<"三把尺子"量政绩>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有理由说:这是一个幸运者的头彩.  相似文献   

14.
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新闻宣传领域,"三农"一直是各级媒体挖掘的"富矿"。如何做好"三农"宣传工作?作为农业记者,我们要有"三农"情怀,要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始终带着一份真挚的情怀从事"三农"报道工作;要当一个专家型的记者。同时在"三农"宣传上,我们要分析"三农"采访对象的不同类型特点,调整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相互关系,加强沟通,寻找"接近点",使采访能更加深入、顺利。  相似文献   

15.
假新闻及媒体的职业规范问题 假新闻泛滥现在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最近的足球世界杯赛,中国记者制造的假新闻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从中央电视台禁播米卢广告,一直到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这类假新闻实在太多了.路透社为此发出报道:"整整400个中国体育记者来到韩国为中国足球队初次亮相世界杯比赛作报道.他们争论,他们抄袭,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谎言也是那么明显--中国的这些好大喜功的体育记者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报道体育."[1]可能坏事的只是个别记者,但是假新闻和其他非职业道德的行为已经为中国新闻界蒙羞,这是事实.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18.
"我从小不会说话,总会说些不该说的话,也没办法……",这是方大同《小小虫》里唱到的,第一听到感觉自己和这歌里唱的很像。可是,已经作为广播主持人的我,怎么还能够像小时候一样"不会说话"呢?于是笔者开始学习怎样在广播节目中营造一个轻松、娱乐、自然的听觉氛围。尤其是在前些年做的一档全民参与节目——《动感麦克风》中,每天都和很多听众调侃,从对话中发现亮点,给了笔者不少对于问答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李娜获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威力大到把国内媒体"炸晕",引起媒体的集体"失态",随之而来的是:媒体疯狂报道、起哄造"神";感情用事、无原则地报道和捕风捉影式地分析与评论等. 媒体的反应与表现 1.标题 李娜就像一个魔法师,在北京时间6月4日晚她夺得法网冠军后,国内媒体界的记者和编辑一夜变成了.一根筋",变成了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徒弟,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直播神七、奥运赛事的主持等,您的工作可以说跨越很多领域,但每次做得很专业.最初,一般认为记者应该是杂家,可是慢慢地认为记者应该成为专家型,这样才能保证深度.成为专家型的杂家肯定最好,但太困难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