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让反“客里空”的警钟长鸣, 这是新闻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新闻采、写、编、播(发)的整个生产流程来看,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新闻失真。由于新闻采访处于第一道工序,更由于采访决定写作,采访先于写作,所以因采访失实而导致的新闻失真是最大量的,也是较难克服的。从采访这一关开始“打假”,无疑是抓住了“治假”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我真正走上记者岗位只有7个月时间,但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春节北川新闻采访服务队、2009年山东省两会,2009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采访过欧阳中石、李谷一等名人,还有不少的市长、厅长。我那些还在大学里读书的同学总是羡慕地问我:“陈宏发啊,发儿为什么这样红?”。每当这时,我总会说,“因为,俺莱芜有。”  相似文献   

3.
“画龙必须巧点睛。”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而在实际采访中,却常常为没有看到“龙睛”而无法“巧点”。去年5月中旬,获悉我县张新乡农民企业家李家龙将一个濒临垮台的油脂厂闹腾得十分热火,我立即赶去采访,但已晚了三春。我的两名同好捷足先登,在《荆州报》上发了消息,我只得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慨。此行来放“马后炮”能否挖掘新“泉”?是不是可以图省事,不去现场观察了解第一手材料,以已发稿件为参照物,在  相似文献   

4.
明知所写的新闻“肢体”残缺,“器官”不全,仍要为了“赶时效”而写、而发,此类稿件不是假冒新闻就是“掺水新闻”。采访时,既无事前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亦无事后的查漏补缺,一味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可导致新闻报道的偏差。时社会新闻的采访.只听“原告”的控诉、揭发,不听“被告”的解释、申辩,等到别人斥责、抗议时.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5.
“体育热”、“摄影热”给摄影记者的采访活动带来了团难。体育活动的主管部门,为保证竞赛正常进行,不受干扰,往往采取限发场内采访证的方法,限制、压缩比赛场内的摄影、采访人数。作为摄影记者或体育摄影爱好者,想要拍摄某项比赛实况,领不到场内采访证,不能靠近运动员,确实叫人  相似文献   

6.
“省界纪行”采访活动,从7月初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把全国46个与邻省接壤的县齐齐跑了一遍。出动24人次,发稿46篇,基本上是每县一“纪”(有的县还发了“要情反映”)。无论新老同志,都感到收获很大。读者反应也不错。我们组织这次采访,首先还是从配合建国40周年的宣传考虑的。省界县份,基本上都是条件很差的“老、少、边、穷”地区。去这些地方调查采访,就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为中国人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讲课时说:现场采访的方式分成四种类型:①重大突发事件的“遭遇战”式采访。这种采访对于新闻记者来讲最富有挑战性,是现场采访的最高层次。②重大非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目击”式采访。这种采访虽然不是突发性的、但也要求记者在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容易较好把握住重大题材的报道。③“暗访式”现场测验采访。记者为了查实、验证一种看法,精心选择、策划并以“当事人”的身分去直接介入事件,进入现场采访,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  相似文献   

9.
记者采写新闻的手段,当然主要是采访。但仅有此是不够的。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郭梅尼,回忆成长的经历时,讲过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她初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时,到三门峡工地采访,一个多月和被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可谓“深入”到家了,可是写成的稿子寄到编辑部,却被编辑无情地给“枪毙”,而人民日报一老记者来到工地仅一星期,就在人民日报发了好大一块。  相似文献   

10.
杜献洲 《军事记者》2003,(12):28-29
我采写的《用生命丈量念青唐古拉》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凝聚着武天敏编辑、部领导和社领导的心血。此稿原准备发“海边防专版”,军事部主任赵险峰看到大样后,临时“挖”过来,发一版中心,总编室连续安排5天,夜班进行了精心“包装”。当记者10年来,我采写了一些亲历报道,现将零星体会整理如下。一所谓亲历报道,是记者以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新闻事件的形式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本来,所有采访都应该到现场,如同开玩笑说“亲自吃饭、亲自睡觉”一样,到现场是记者的职业需要。美国摄影记者罗波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12.
某日收到某报社稿费,凡6篇,计58元。妻子苦笑一下说:“稿费还不及你的路费呢。”我是浙江省舟山市某报的通讯员,对采访成本是深有感触的。通讯员有单位的还好,稿子发了除稿酬外,单位亦有奖励,采访中发生的费用,单位大都能报销。而对另一类通讯员,如我——无单位的“游民”,要报销采访花费何其难哟。不仅如此,由于通讯员没记者证等“大”证件,造成了通讯员与记者在采访上的不平等。要获得一些新闻线索、采访到位,通讯员要花费比记者多几倍的精力(本单位新闻除外),更不用说世俗的偏见,编辑在同一选题上对本家记者的照顾了。现在一些基层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你们都是记者,访问过许多地方,采访了不少人,今天我先来采访你们好不好?你们今天可以发这么一条消息,题目就叫总书记采访了我们。行不行呀?”在场的三十来名港澳记者和其他同志都大笑起来。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四月九日上午在中南海会见港澳记者时的一个场面。这些港澳记者是来京采访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的。他们  相似文献   

14.
接到宣传处褚干事打来的约稿电话,是在春4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当时,床头柜上的收音机正在播报一则“非典”疫情公布信息:北京报告103例,天津报告13例……“小刘吗?我是宣传处褚干事……明早一定把那篇稿子传过来。”“是!保证如期完成任务!”放下话筒,我又激动又犯愁。激动的是,我和褚干事素不相识,这次之所以成了人家的约稿对象,是因为我在《战友报》上发的几根“萝卜条”;愁的是,自己锁定的采访对象正在8公里之外的荒山上驻训,可恶的“非典”给我的一线采访带来了许多麻烦。“怎么办?”我和几位同事商量。“还能怎么办,电话采访一下得了,时…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媒体监督作出欢迎姿态,记忆中比较早的是在2004年9月,北京市发红头件,规定只要涉及依法行政工作,北京市各级政府各机关都不能对新闻记说“无可奉告”,相反要积极配合采访。并把各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宣传工作的成绩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当时,正式发红头件要求政府机关支持配合新闻采访的,在各地政府中还很少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据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南京将出台政务信息公开办法,行政单位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无故拒绝采访属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新闻发言人应该坚决杜绝“无可奉告”之类的说辞。“无可奉告”作为外交辞令,用于外交场合,不但无可厚非,或许多少还可以反映某位外交官的机敏。而在内部场合,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恐怕就值得探讨。依笔者看,有些人既想掩盖某些事实的真相,害怕记者刨根问底,手中又没有大到足以发“红头文件”禁止记者采访的权力,就用“无可奉告”与记者打“迷踪拳”。记者依法进行正当采访,行政单位为什么要无故…  相似文献   

17.
避免新闻采访中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人们把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然而,在采访实践中,记者与被采访者又常常出现矛盾,有时会发产生冲突,甚至“对簿公堂”。那么,双方矛盾因何而起、冲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内在的因素和规律?笔者对此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邵天红 《军事记者》2008,(12):64-64
为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和真实,近日,广空运输航空兵某团根据《加强新闻报道工作措施》有关要求,制定了新闻稿件“四不发”制度,即:撰写新闻稿件足不出户,没有经过深入采访的稿件不发;涉及到的数据模棱两可,核对不准确的稿件不发;不严格落实规定,未经机关审查把关的稿件不发;未经领导签字、盖章的稿件不发,以此促进新闻报道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这使我想到目前我们新闻界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现在不少记者缺乏事业心和主动性,嫌麻烦,怕吃苦,不愿意到现场去采访,不爱用自己的脚去寻找新闻,而是依赖新闻  相似文献   

20.
财经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观察新闻”,记者如果有心把平时采访的“边角料”积攒起来,并用相关理念将庞杂的材料串起来,“副产品”也能做“大餐”。 今年5月份发表在《大河报》上的《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这篇稿子,就是一次采访的“副产品”,但经“小火慢炖”,终于“煲”成了“大餐”——体量8000多字、共发了两个整版的大稿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