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周时期的生态环境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少有的良好状况,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当时采取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设立了一些机构,它和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物质成果的积累、人口及战争等因素都有极大的关系。对西周的生态环境进行客观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当时社会的诸多真实情况,而且可以避免在盲目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支配下夸大古代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周代的生态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由西周时期的良好状态转变为东周时代的严重恶化。生态的恶化引起了当时思想家的反思,这些思想家提出了宝贵的生态保护思想,统治者也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其统治。研究周代生态的变化以及保护措施,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秦汉时期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开发的高潮期,同时也是古代第一个灾害高发期。生态环境的质量大不如先秦,对生产生活产生诸多影响,有识之士为此各抒己见,形成的生态思想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系统探讨秦汉生态环境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时代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对于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摆在了同等重要的高度,充分显示了生态环境因素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因此,研究生态环境制约当代中国发展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制度;合理创新利用科技等途径,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傣族“龙山林”文化禁忌与边疆生态环境的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在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智慧。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傣族更是如此。傣族人民认为,"龙山林"是神灵居住的地方,正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人们不能随便在"龙山林"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和开垦土地,从而也就最有效地保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及整个生态安全。傣族人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的这一"龙山林"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的禁忌,它在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人生态环境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而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可比拟的作用,成人教育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担任了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因此,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加强成人的生态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桂林市行政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环境时有遭致破坏;二是生态环境灾害时有发生;三是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因此,我们需从确立新的自然生态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与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具体建设桂林市的行政生态环境。为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行政改革:一是建立和健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组织机构;二是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运行机制;三是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8.
"五水共治",保护生态环境,温州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温州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温州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温州"五水共治"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可给予其他城市带来一些启示:做好顶层设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善于借鉴他国环境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并从生态环境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等方面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了一些研究。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较多,因此,必须加强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有盲目追求西方工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未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存在"大量消费"现象,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以及生态帝国主义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几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可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树立"合理消费"新理念,提高大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公民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反对生态帝国主义、积极进行国际生态环境合作这四条路径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对于当下的生态环境危机,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并把它作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布局。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为当代中国如何改变当前的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寻求环境保护新道路,重新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实现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保护生态环境的口号是现代人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社会长久地健康发展.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早已大量存在,其中又以<管子>一书最具代表性.<管子>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可以说是古代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成功典范,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瓶颈问题与突破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目前存在的"黄河来水来沙减少、入海流路不稳定、生态灾害频繁发生、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不合理开发、自然保护区域功能分区不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主体分散"九大生态环境瓶颈问题,并提出了8个科研方向,作为生态环境瓶颈问题突破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行政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生态环境时有遭致破坏;二是生态环境灾害时有发生;三是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因此,我们需从确立新的自然生态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与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具体建设桂林市的行政生态环境。为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行政改革:一是建立和健全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组织机构;二是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运行机制;三是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行政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奖励》2023,(2):31-39
<正>国科发社[2022]238号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形势与需求(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我国生态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要求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领导我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建设观点。邓小平对此进行了科学继承,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原视角出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对以往生态观进一步作了科学总结和完善。胡锦涛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两型"社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川渝经济区规划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然而该区域有限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构成一定的压力,如何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成为成渝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把生态环境污染指数作为技术因素引入研究模型,以构建川渝区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模型,并通过模型估计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加强川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遗保护与利用是非遗研究的重要课题,涉及对非遗的态度,甚至攸关非遗工作的成败。通过对"生态环境"价值"剖析进而结合非遗内容对非遗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浅析。非遗生态环境保护与现实经济发展关系在本质上说是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简论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扎扎实实地做好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现状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设环保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20.
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绿色"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学会对生态环境负责,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