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你觉得《红楼梦》闷死人吗?我到现在都还是觉得《红楼梦》很闷,更不用说小时候了。有人跟我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对付人的手腕特别厉害,我都很困惑:王熙凤这样就很厉害吗?有比妈妈的那些朋友厉害吗?大概因为我家里常常有很多"王熙凤"进进出出,所以我看《红楼梦》时,就觉得王熙凤还算"蛮正常"的嘛!也有人跟我说《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红楼梦》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仅表现在了她对《红楼梦》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的影响也是无所不在的。《红楼梦》是以女性世界为核心的文学创作。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创造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2013,(18):8-8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迷,一直都觉得《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品,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去年在《大学生》上看到一篇《在哈佛学红楼梦》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觉得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其中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  相似文献   

5.
虽是“满纸荒唐言”,但《红楼梦》确确实实让“看客”们觉得愈读愈有东西可读;“其中味”未必“解”得精准,见智见仁终究《红楼梦》成为国中“第一大学问”。单是课文所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  相似文献   

6.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七百多个,曹雪芹为他们拟定姓名可谓独具匠心。仔细揣摩就会觉得趣味无穷。首先,《红楼梦》的取姓涵义具有多义性。以“贾”为例,其谐音为“假”,意在说明  相似文献   

7.
正许多人觉得,古龙的风格很易学。因为一个普通读者读古龙,乍看之下,不会觉得他有金庸或梁羽生那么厚的功底——你可以轻松地从金庸的书里读出他喜欢《水浒传》、熟稔《红楼梦》,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  相似文献   

8.
初读:你觉得“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是长篇小说《红楼梦》里的一个小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曹雪芹呕尽心血,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写成。《红楼梦》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其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除去那些媳妇丫鬟,有名有姓的,就几百人。  相似文献   

9.
细细算来,读《红楼梦》已经不下五次,其间零零散散地读,则更多. 四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红楼梦》.书皮是梅红色的,“红楼梦”三个字就突显在那上面.拿在手上,感觉书本散发出阵阵古朴的气息,便觉得,那三个字,是我见过的最神秘、最充满古韵的字了,同时还觉得它们隐隐散发出淡淡的悲戚.我的心告诉我,在这动人的名字之下,定有更加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口语小练习     
要求:听出讨论的焦点,旮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题目]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答题:男:《红楼梦》这本书你看过吗?觉得怎么样?女:看了,但我觉得不好看,就是《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我也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红楼细节     
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好坏,会用一个词---“经读”,这意思就是,被读上十遍二十遍还让人觉得好的,方为真正的好文字。用这个标准,《红楼梦》(前八十回)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绝好文字,因为它不仅经得起读者读上十遍二十遍,还经得起一些著名作家终身的专业研究---几乎没有哪个著名作家没研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作家对《红楼梦》烂熟于心: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随便从哪一页都能背起;张爱玲一生都将《红楼梦》放置在床头,空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可惜,普通读者离著名作家很远,中学生读者距离更大---《红楼梦》到底是本需要阅历去理解的书,没有这个阅历,要进入它很难。多年前听人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真正的中国人”,我心中大不以为然。也曾试图翻看,但每次都觉得干枯焦躁难忍,翻几页就扔下。成年后,看了一些解读红楼的书籍,倒是人情丰溢妙趣横生,于是开始原著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终为自己当年的轻狂而羞惭---遗憾啊,我的少年生活,竟然没有这本书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著名红学泰斗周汝昌今亮相《百家讲坛),这次老先生将四大古典名著一网打尽,而不仅仅只局限于《红楼梦》。周汝昌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也算得上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头儿,在他眼里,《红楼梦》不可超越,而《三国演义》和《水浒》总有一些地方让他瞧不上。周汝昌曾直言他不喜欢《三国演义》,尽管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这样虚构的情节,但仍觉得罗贯中写得“太正”。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人"全国选秀活动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对此完全不抱指望,任其聒噪,我愿于梦中不醒。我猜,是85年版的《红楼梦》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吧,我从来不觉得翻拍会有什  相似文献   

14.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塑造得最成功、最生动、最活跃的一个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画廊乃至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因为作者赋于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真实性和生动性,把个凤姐写“活”了,所以使我们一接触《红楼梦》就觉得王熙凤既可爱又可憎,既可叹又可怜。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经典名著的兴趣,了解《红楼梦》的大致内容。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3.了解《红楼梦》的思想,理解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感受《红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考察秦可卿故事创作过程,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至《红楼梦》为止,对整个今本《红楼梦》创作过程加以考证,以期对后生研究《红楼梦》创作问题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楼梦》是写几年故事?一百多年来,红学一直都探讨这个问题。从姚燮、王希廉起,到俞平伯、周汝昌、戴不凡、杨俊才,都精心制作《红楼梦》年表,企图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些年表一人一个样,谁也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产生失望情绪,觉得它永远是红  相似文献   

18.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学术界讨论已久,众说纷纭。但概括说来,大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皆出曹雪芹之手,完璧无瑕;另一种则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拙劣不堪。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问世以来,后一种观点几乎成为定论。人云亦云,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也一再重复阐述这种观点。但是,后四十回到底为何人所著?一直困惑着我的心。近些年来,经过仔细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及有关研究资料后,我深深觉得上  相似文献   

19.
悲金     
我不喜欢《红楼梦》;我喜欢薛宝钗。我没看过《红楼梦》;我熟悉薛宝钗。我对薛宝钗的了解,只来源于几个描写她的片段以及老师的介绍。不过我觉得这样可以公正些。看过《红》的人,不说林黛玉的尖酸,却只骂薛宝钗的虚伪。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把太多主观感情投资在林黛玉身上,而薛宝钗是与林黛玉唱反调的,当然不讨人喜欢。  相似文献   

20.
标题趣谈     
一《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最早的名称是《石头记》。人们觉得《石头记》这名称不动听,就给它改名字,前前后后改了很多个,最后才定名《红楼梦》——这名称不错,既能囊括全书,也契合小说的思想内容,同时它又有揭示主题、暗示贾家由盛到衰的作用。美国名著《飘》,按其英文直译是《随风而逝》。如今你若问文学爱好者看过《飘》吗,我相信他们都会点头;如果你问他们《随风而逝》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